“大学后”就业与就业教育延伸
本文选题:大学后 + 就业 ; 参考:《江苏高教》2012年02期
【摘要】: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Abstract]:About a third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employed within six months of graduation each year.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uzziness of career orientation,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rial and error psychology have prolonged the employment search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raduation, i.e. employment, makes the employment education lack of continuity, and the unemployed groups are no longer included in the employment education before graduation.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after university" employment responsibility is miss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vide half-year employment tracking service for underemployed graduates.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free organized train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establish soci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mulate entrepreneurship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nd self-employment of underprivileged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天津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09JZD0034-1) 南开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NKC1023) 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B-10-17)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刘维政;罗萌;;浅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3 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国;苗莉;;基于Probit模型的辽宁省大学生就业难易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1期
2 黄海艳;谢茂拾;;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行为差异性研究——人格特质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3 陈仪梅;周红萍;张淑华;;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作用机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周必_g;翁杰;韩翼祥;;大学生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5 王逸飞;;社会资本对中国学生影响研究之文献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0期
6 吴俊华;张进辅;范会勇;;师范大学本科生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关系初探[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1期
7 龚文海;;大学生异质性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发展机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郑茂雄;;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的评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胡党育;;大学生就业当中存在的思想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6期
10 郑祖威;;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初探——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J];商业经济;2010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侯志军;社会资本与大学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石永昌;基于偏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利娟;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改善就业服务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徐小霞;房地产销售人员职业锚类型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周红蕾;社会资本对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胡书伟;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韩丽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初次就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红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纪雯雯;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甲峰;农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一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博;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求职结果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丁立平,郝卫静;论牢骚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个体-群体的发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王辉强,杨倩,朱海莹;完善就业制度 促进大学生就业[J];经济师;2005年02期
4 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年06期
5 吴江峰;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刘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0年03期
7 丁立平,胡兵 ,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3期
8 梁美华;开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关的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12期
9 康平 ,姚翔 ,王垒;评价中心技术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指导[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01期
10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锐;就业教育:高校德育的“瓶颈”[J];青年研究;1998年07期
2 费宗琴;开展全程就业教育 主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3 王月华,龙柱;浅谈如何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05年01期
4 李会欣;浅谈发展性就业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卢美芬;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6 柴振荣;美国的大学后教育[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4期
7 李兵巍;择业就业教育应纳人大学生日常教育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昝久占;;就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3年21期
9 王铁民;大学生创业利弊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1期
10 刘迎曦,张文隽;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霞;司继伟;张传花;;大学生认识论信念、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任连娣;;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与培养研究——以廊坊市高校大学生为例[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李帅英;;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培养对策[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贾喜环;;大学生创业机制建构中高校作用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宋殿清;;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运作状况调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杜希民;陈勇;郭学武;赵成生;;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思考[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黄鹤;;大学生创业创新思路的案例与思考[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8 王杰;;运用高校科研成果进行大学生创业[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2010年
9 符策良;;创意产业与大学生创业就业[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曾羽;;贵州大学生毕业创业与政府政策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建琴;就业教育:大学生面临的新课题[N];广西日报;2001年
2 ;尽快实施就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朱建华;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就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特派记者 尹保山;佛科院早日升格为大学[N];佛山日报;2011年
5 记者 刘军;大学后勤社会化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邓海平;大学生创业要转变十大观念[N];中国人事报;2005年
7 霍鑫;直面大学生创业热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炳升 实习生 李雅洁;大学生创业渐入务实状态[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栗玲 本报实习生 任,
本文编号:1759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597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