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士人的影响
本文选题:书院 + 儒学 ; 参考:《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4期
【摘要】: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士人群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而言,培养了他们的书院讲学情结、儒学信仰、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对社会中层的知名学者、普通官吏而言,影响到他们的治学风气、教育方法和理念乃至施政方略;对社会底层的民间士人而言,有利于他们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民间儒学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而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院儒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Abstract]: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in the academies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cholars i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at that time. For the bureaucrats in the upper class of society, they have cultivated their academic complex, Confucian belief, moral sentiment and behavior pattern, and for the well-known scholars and ordinary officials in the middle of society, they have influenced their academic ethos. Educational methods, ideas and even administr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t is beneficial to change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the popularity and formation of the folk Confucian ethos. These, in turn,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dissemination to some extent.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分类号】:G649.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张显清;杰出教育家孙奇逢述论[J];清史研究;1993年02期
3 郑若玲;;科举对清代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文娟;清代湖南书院考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程水龙;曹洁;;《近思录》产生背景谫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达敏;;张裕钊与清季文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蔡克荣;;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孔祥;;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办学成功的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严雄飞,朱良才;清代民间教育的近代化及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谭甲文;;宋代书院的管理模式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杨齐福;近代士人学术风尚的转移与科举制度的解体[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詹杭伦;杜甫诗与清代书院诗赋试题[J];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01期
6 奚可桢;南京书院考述[J];东南文化;2003年11期
7 黄兆宏;;甘肃书院诸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苏启敏;;清代著名高等学府学海堂的教学特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兵;书院大师朱熹的科举生涯与科举观评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兵;;科举制度对两宋书院发展的影响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铭钟;廉武辉;;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3 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万志全;韩晓明;赵军;;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徐茜;徐丽华;;论宋代书院隐性课程之美[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0期
6 陈波;;从现代大学特征分析书院消亡的原因[J];文学教育(中);2010年03期
7 彭福荣;;乌江流域书院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8 学知;关于朱熹的《学规》及其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9 李伟波;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J];东疆学刊;2005年01期
10 张雷生;书院教育对河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陈岌;谢青;;王守仁书院教育思想浅谈[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4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江小角;;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朱汉民;;湖湘学派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阳书院院长 李英渠;山阳书院期待浴火重生[N];济宁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贾宇;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的样本[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永恒;书院,应该从中继承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1786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8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