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设置的四种模式

发布时间:2018-05-09 07:25

  本文选题:近代中国 + 大学教育学科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在近代中国高等师范、国立综合性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中,由于各大学教育学科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等不同,教育学科的设置模式也不一样。四类不同性质大学的教育学科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历程。
[Abstract]:In modern China's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church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concepts, curriculum, academ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ach university, the mode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setting is also different. The educational disciplines of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not only compet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but als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s in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术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课题批准号:DAA100188)
【分类号】:G6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俊环;;1923年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张俊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成功实施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郭建荣;;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徐喜翠;;论教师品格问题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姜中光;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院──京师优级师范学堂[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7 左玉河;;坚守与维护:中国现代大学之“教授治校”原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8 察磊x";;“萧规曹随”?——蔡元培与蒋梦麟治校理念之比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9 林辉锋;;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10 郑师渠;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光峰;;蒋梦麟平民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茗;;李蒸与高等师范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颖;;蒋梦麟教育思想探析——兼谈蒋梦麟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谢长法;;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尚季芳;;开发西北教育的急先锋——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创办和业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王晓明;周慧梅;;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乡村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8 林月秀;;孙中山与革命追随者蒋梦麟[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王静;;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高等教育的影响[A];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C];2003年

10 陈建宁;;抗战时期的文人流徙与文化传播——闻一多和茅盾的比较[A];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玉荣;中国共产党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10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煜;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人格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2 方惠娟;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潜教育价值[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金鹏;吉林省城市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4 付八军;蒋梦麟及其教育价值观初探[D];湘潭大学;2001年

5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6 李红;清末师范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锋;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魁鸿;我国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群的建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沈萍霞;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欣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1期

2 陈挥;乙福祥;;同心同德振兴中华医学事业——同德医学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10期

3 胡琼;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反思[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宋秋蓉;;私立大学与近代中国萌芽中的市民社会[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1期

5 傅琼;;美国介入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探析[J];农业考古;2006年03期

6 项建英;;近代中国私立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7 周谷平;孙秀玲;;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8 颜莉冰;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科研活动特点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巨玉霞,张亚群;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招生特点[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10 肖朗;项建英;;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利群;;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交流[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3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交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5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孙世岳;;李鸿章与欧洲留学[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8 黄利群;;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9 刘洪彬;;关于晚清留日教育的开端问题[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10 刘洪彬;;关于晚清留日教育的开端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为真 刘金玉;研究院起名叫“光启”[N];深圳商报;2010年

2 季轩;民族魂与爱国情[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李钧;十字街头 中国学术如何整合与重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 谈敏;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N];文汇报;2007年

5 本版编辑 王东杰 朱振国 张丽萍 郭勇 李建华 陈光复;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N];四川日报;2006年

6 丁健;特色栏目促进学术繁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李陈续;大爱无涯:无处不在的主旋律[N];光明日报;2007年

8 刘克梅;师范生免费彰显民生时代来临[N];科学时报;2007年

9 刘佳;免费师范教育消失十年终恢复[N];北京商报;2007年

10 陈强;为师范生免费上学叫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4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洁;近代中国学位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08年

2 赵平;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铁路高等教育[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葛建化;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淑娟;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年—1927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刘丽洁;论近代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8 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晓燕;中国近代私立大学与当代民办高校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颖;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5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65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