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与方式
本文选题:民族地方高校 + 民族文化 ; 参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10期
【摘要】: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正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民族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民族地方高校所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学科、文化引领等条件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可通过将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办学理念,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建设特色学科,开设传承班,设置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Abstract]: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thnic culture in minority areas is facing a serious crisis of inheritance, and local universities for ethnic minorities should become the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have the condi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ampu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cultural guidance and so on, which can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which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by incorporat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culture,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subject, set up the inheritance class, set up the elective course, organiz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kinds of na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凯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模式研究”(编号:12CSH02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韦东超;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3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4 袁振国;戚万学;谢维和;曾天山;;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教育及教育科研——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J];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5 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战线;1998年05期
6 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7 郭贵春;创新和丰富大学文化 提高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08期
8 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姜红莹;;张家界旅游开发的特色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3 田化;;我国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4 杨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谈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5 李立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代转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6 董云川;刘永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个案简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7 林瑜;;落实“三结合”,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邱运胜;;彝族十月年的历史与变迁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罗刚;郑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性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瑞君;;现代转型:新世纪我国文化研究趋向述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崔宏;;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姜敏;;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探析[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青梅;;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个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宏玲;;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大学文化管理[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5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韩男洙;;浅谈韩国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7 王圆圆;;拓宽草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途径[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德林;;草原文化的现代化挑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孟昭武;杨安华;;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西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徐金笛;优秀传统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黄丽芸;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李岩;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纪妍;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大学智力资源有效管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静;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建玲;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1期
3 廷贵;酒素;;苗族“鼓社”娍查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03期
4 李霞林;土家族风俗习惯与精神文明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5 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年03期
6 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7 徐正荣;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J];民族团结;1998年01期
8 杜玉亭;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论略[J];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9 林春峰;“新民俗”与“旧民俗”:现代卫拉特民俗生活(1949年—1996年)及其民俗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01期
10 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以怒江峡谷诸民族为例[J];思想战线;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继平;张臣;;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7期
2 谢维和;;大学的文化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3 张桥飞;王玉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陈亚东;;高校精神与文化传承[J];石油教育;2009年02期
5 赵明奇;;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周立山;;大学精神的传承与重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军星;张芝雄;岳贤蓉;;港台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经验[J];科技广场;2009年12期
8 廖亚斌;屈孝初;;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大学人间的文化传承[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9 李成智;;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有感[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06期
10 陶知翔;张建中;;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赵博;陈晓;董奇;;北京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态度情况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炳林;方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与途径[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陈栩;;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博;陈晓;;北京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及态度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黄亲国;沈国瑛;郭代习;;军工文化与校园文化[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7 周海涛;李虔;;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效应[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周光迅;;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刘敬;刘衍聪;;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重阳;;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教授 田建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N];人民日报;2011年
2 全国政协常委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高扬人文日新精神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记者 焦新;高校要开创文化传承创新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韩振峰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教书育人做文化传承创新引领者[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实习生 马静;大学新校区何以担起文化传承之重?[N];安徽日报;2005年
7 本报驻苏记者 朱金龙 本报通讯员 唐喧;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重任[N];文汇报;2010年
8 九江学院院长 甘筱青;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九江日报;2011年
9 山东大学校长 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许晓蕾 通讯员 黎明;被授予“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牌匾[N];湛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洋;生命视域下的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变革[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艳;辽宁省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欣;论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文化功能[D];吉林大学;2009年
3 孙迎武;文化适应背景下的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丽华;论南宋书院的励志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邓磊;中国大学世界公民培养课程之文化选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尹国强;重庆市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刘欣怡;“南大人”的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谭治国;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3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6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