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通才教育的重建
本文选题:文化素质教育 + 通识教育 ; 参考:《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多主体参与、多维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探索。杨叔子以科学与人文相交相融为主旨的文化素质教育、甘阳以核心课程和助教制度为中心的通识教育、汪丁丁以知识与价值的重构为根基的跨学科教育,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培养"通才"的教育诉求,这些诉求集中体现了通才教育展开的三个基本理路。
[Abstract]:Since 1990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has launched a sustained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Yang Shuzi,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s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ed on the cor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ssistant system,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value in Ganyang. It shows the educational demands of cultivating generalis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embody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generalist education.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制度伦理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研究(10YJC880174)”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梅贻琦大学理念和治校实践研究”(2010CJY012)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2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3 杨叔子;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J];高教探索;2002年01期
4 杨叔子;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5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7 杨叔子;下学上达 文质相宜——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8 汪丁丁;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重建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9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华;;和谐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陆山花;;非强势专业环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张群;黄兴帅;;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文化素质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肖之进;陈霞;;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5 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通识教育质量制约因素分析——从课程实施角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侯文慧;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鱼霞;从面向21世纪看成人高校改革与发展[J];北京成人教育;1997年Z1期
8 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杨经铭;论素质教育的审美特征[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10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本强;周利;蒋启平;;企业嵌入式多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于永华;;和谐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A];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保春;司银楚;;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叔子;余东升;;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5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聆灵;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昕红;专业主义视野下的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朱为鸿;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恋;重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实施[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勇;论多校区大学学科建设的不利因素与克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许彬奇;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林丽萍;中国大陆学术期刊“麦当劳化”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庆膂;“一主两翼”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视野下的大学全面教育观[D];中南大学;2010年
7 张洋;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审美品格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磊;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尹丽君;通识教育的文化透视[D];山西大学;2011年
10 申玉梅;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2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科学素质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2 ;通识教育[J];读者(原创版);2007年12期
3 姜磊;;通识教育:中国研究型大学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4 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1期
5 曹颖磊;;通识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教学改革——以某“211”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6 张彩红;;体育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7 刘清涛;;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3期
8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06期
9 付以琼;;国学经典研读: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J];大家;2011年17期
10 徐春雅;;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闫广芬;李忠;;大学的可为与不可为——学生就业视野中的大学角色考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滕瀚;孙超;;当前农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远清;;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杨桂华;;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蒋惠玲;;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理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 胡显章;努力以科学的大学理念推进文化素质教育[N];新清华;2005年
2 胡显章;正确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中几个基本关系[N];新清华;2005年
3 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欧美大学多向发展跨学科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岚;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树勤;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与文化素质教育[N];新清华;2009年
6 本报记者 贺林平;大学通识教育,何时不再“混学分”[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笛;青岛大学打造高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大平台[N];青岛日报;2006年
8 陈洁;通识教育悄然回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雅静 实习生 韩婕;夯实大学生的“基础”[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下)[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区柏权;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遵强;试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之发展(1978-2005)[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苏志勇;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沈媛媛;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丛慧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6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7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