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弊端析要
本文选题:高等学校 + 科研管理 ; 参考:《江海学刊》2012年05期
【摘要】: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对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这一评价机制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某种量化评价指标来衡量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漠视了学术评价固有的具体性、复杂性,背离了学术创新规律,不利于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推动创新。它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多种学科相辅相成的平等共生关系,造成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不和谐局面。它满足了管理者对科研评价机制"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需求,也适应了当前我国高校注重权力集中和资源集中管理的行政化现状,但更多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而不是科学评判学术研究的要求,强化了我国高校办学行政化和同质化倾向。
[Abstract]: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its disadvantages are also very obvious. This evaluation mechanism uses som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of natural science basic research to measur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all subjects, disregard the inherent particularity, complexity and deviation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The law of academic innov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It also destroys the equal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hich is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a certain degree and causes the disharmon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cause in our country. I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has also adapte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status of centralized power an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but more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managers rather than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homogene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年02期
2 王晓莉,叶良均,徐飞,姚政权;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1期
3 党生翠;美国标准能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最高评价标准吗?——以SSCI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4期
4 刘艳阳,吴丹青,吴光豪,方永才;SCI用作科研评价指标的思考——学科分布对指标公正性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军;;参考文献引用分类标注与科技期刊和论文的评价[J];编辑学报;2006年06期
2 郑英姿,马信,朱星;北京大学医科1977至2003年SCI收录论文与被引频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3 刘良初;;从“小众”到“大众”:谈期刊评价机制的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12期
4 王健;核心期刊与科研绩效评价[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方永才,张君飞,吴光豪;ISI收录农业工程类期刊的指标分析及中国论文分布[J];中国农机化;2004年04期
6 刘淑霞;;公安院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汤建飞,方永才,吴光豪;SCI收录化学工程类期刊的统计分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8 陈家顺;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非学术因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内部科研评价体系之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苏;高校科研业绩评价模型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千目;戚ng;侯君;;一种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测度方法[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董建军;;参考文献引用分类标注与科技期刊的评价[A];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申冬华;邓若鸿;李晓轩;;科研机构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松;我国基础研究基地若干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曲久龙;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姗;外适与自洽[D];河海大学;2006年
2 严建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刘芳;我国大学排名和科研定量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赵坤;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形成与评价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黄宝晟;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中基础研究的创新保护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6 熊璐;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余佳莹;美国综合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分布与优势研究领域[D];郑州大学;2007年
9 夏爱红;SCI收录的昆虫学科期刊评价指标分析及我国论文的分布情况[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刘e,
本文编号:197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7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