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对中国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
本文选题:研发投入 + 大学 ; 参考:《管理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是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提出大学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和金额的影响的理论假设,构建大学技术转移合同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根据2003年至2010年中国大学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研发投入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促进作用强于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教研人员的质量因素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显著,科技服务人员的数量能显著促进中国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对策,为大学技术转移的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nsfer technology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vestment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and human resources on the quantity and amount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and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2003 to 2010, the impact of R & D investment o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is analyze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 than on th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and the quality factor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personnel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圣安娜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科研院;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基金】:意大利教育部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协会项目~~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9年04期
2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3 吴凡;董正英;;高等学校技术转移能力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0期
4 原长弘;贾一伟;方坤;刘朝;;中国大学体制类型对高校知识转移的影响:一个基于资源观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5 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6 周凤华;朱雪忠;;资源因素与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5期
7 付晔;张乐平;马强;陈钦昌;;R&D资源投入对不同类型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霞;;基于三螺旋模型的潍坊市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范丽娜;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洪琳琳;黄良文;;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4 阳立高;廖进中;杨沿平;;汽车产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0期
5 叶子荣;贾宪洲;;金融支持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吗[J];财经科学;2011年03期
6 师萍;韩先锋;;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趋同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7 吉生保;周小柯;;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研究——基于HMB生产率指数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0年06期
8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9 贺京同;高林;;企业所有权、创新激励政策及其效果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10 田园;;重庆与上海工业投资结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杰英;;北京市科技创新融资渠道效果的实证分析[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潘雄锋;史晓辉;王蒙;;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承亮;许为民;;技术外部性下创新补贴最优方式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卢山;罗长坤;;校企科技合作模式研究进展概述[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吴志娟;肖虹;;新所得税法激励了R&D投资吗?——基于实物期权的数值分析[A];当代会计评论(第2卷第2期)[C];2010年
7 徐伟民;;第四十章 政府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来自上海的微观实证分析[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8 马乐;孙丽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协调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李辉;朱承亮;岳宏志;;我国R&D经费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艳梅;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周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及其系统失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星;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芳姝;装备制造企业技术链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魏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文青;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成功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9 李兆庭;山东省地区工业知识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任栋;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政府对企业R&D支出激励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汪旭晖;;基于再造、外包和关系能力的供应链再设计[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3 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2期
4 李江源;论我国大学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J];高教探索;2004年02期
5 魏江,刘锦;基于协同技术学习的组织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6 范旭,方一兵;我国高校技术创新宏观界面的扩展对西部地区高校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02期
7 许淑君,马士华;我国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危机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年01期
8 王德保,徐振明,王久春,王岩;论“官、产、学”结合[J];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04期
9 周亚庆,张方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10 夏维力;曾文水;白桦;;大学技术转让与风险投资的关系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泽平;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几点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2 李建军;略论中国加入WTO后德育的个性[J];高教论坛;2003年02期
3 王艳华;;略论高校科技档案的利用与保护[J];探求;2006年03期
4 石昊;;中日高校德育目标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5 邓南圣,袁福环,韦进宝,杜予民;中日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6期
6 马世晔;中日大学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7 朱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吴芬;1949年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探讨[J];江苏高教;2001年04期
9 刘海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以介绍分析一份重要的高等教育统计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4期
10 周九常;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实现的两种方式[J];情报杂志;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谭锋;;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引发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2 曲铁华;常艳芳;;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孟丽菊;刘则渊;;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Benoit Eynard;Lars Hein;;欧中合作,加快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曙;卫汉华;朱锦标;;中国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建荣;毕晓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7 苏竣;汝鹏;杜敏;王涛;;从校办企业(UREs)到校有企业(UOEs)——转变中的中国大学知识产业化模式[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强;;论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给我们的借鉴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蒋丹;;我国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华;突破大学与企业4种隔离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梅子;让大学与企业分离[N];检察日报;2001年
3 朱星华 郭丽峰;美国:绑牢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政府之手[N];经济参考报;2010年
4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蒙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周婷玉 刘丹;中外校长共识:大学不宜直接办企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司丽;大学,你准备好了吗?[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郑晓春;英鼓励大学向企业寻求资助[N];科技日报;2003年
8 杞人 丽霞;从主动对接到无缝对接[N];科技日报;2011年
9 陆一 孔令昭 李一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由传统模式走向国际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以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金光(Balgan Altangerel);中国与蒙古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君辉;中国教授委员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会良;大学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赵日刚;加强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政府职能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8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乔;我国高校特困生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浩源;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3 杨晓刚;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立鹏;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董阜平;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受志敏;中国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与对策[D];河北大学;2006年
8 陈玫序;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金贞爱;我国高校世界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宁;中美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管理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9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