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17:11

  本文选题:高校技术转移 + 动力评估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基础,并依赖企业对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作为推动力。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技术转移在高校学术界和私有企业部门之间搭建了桥梁,使得二者可以进行深入的专业科技信息交流,也使得高新科技的研发成果得以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大学的基本使命在于面向公众的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而技术转移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强化大学及其它学术研究机构的这一基本使命的同时,确保高校的初期学术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实现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于公众。 本文首先分别讨论分析了中美高校技术转移中存在的各种具体模式,概括总结了两国不同的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在美国,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科技发明能够在大学与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合作而顺利地转移应用,进而新知识和新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迅速地产业化和商业化,为美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支持。本文对资助研究模式、许可使用模式、技术咨询模式、技术创新公司模式等四种不同的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展开分析,重点探讨技术转移中所涉及的具体技术所有权转让协议、技术应用的实践做法,和产生相关的利益冲突。相比于美国,中国的技术转移体系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针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本文分别详述了点对点的传统技术转化模式,点对线的技术孵化器模式,点对面的技术转移平台模式,及点对体的技术创业模式等四种主要转化模式,重点探讨各种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其次,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问题,本文建立了数学定量模型,从定量角度分析角度研究了影响高校技术转移动力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利益分配、技术水平、技术导向、技术流转阻力等,并分别就这些因素给出了定量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评价高校技术转移整体动力的数学模型。基于提出的模型,本文针对前一章节介绍的中美高校技术转移的不同模式进行了简单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在公共部门制定政策时或是在高校与企业进行技术转移谈判和合作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利益分配是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理性的利益分配方法,对于提升中国在高校技术转移实践中的绩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了高校技术转移的前沿生产函数估计方法,并基于该技术转移前沿生产函数,给出了决定利益分配系数的数学规划模型。本文提出的基于决策优化模型确定利益分配系数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助于促进实践操作中,高校技术转移的绩效不断向前沿生产函数靠近。
[Abstrac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is based on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relie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nterprises for new products and processes. In such an economic environment, technology transfer has built a bridge between academic circl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sector, so that the two can carry out in-depth exchanges of specializ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Also make the R & D achievements of high-tech can be better applied to society. The basic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is to create and disseminate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The basic go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and other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ensure that the early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better developed and utilize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ublic. At 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mod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America,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new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can be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and applied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thus new knowledge and new technologies can be rapidly industrialized and commercialized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the prospe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vide a continuous strea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support.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different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such as funding research model, licensing mode, technology consulting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any model, etc.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technology ownership transfer agreement, the practice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volved in technology transfer.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started late, but rapid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mode of point to point, the technology incubator mode of point to lin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platform mode of opposite point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our transformation modes of point-to-body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athematical quantitative model fo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benefit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level, technology orientation, technology flow resistance and so on, and gives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se factors, and gives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power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which are introduc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hoping to be able to make polic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or to negotiate and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s in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Benefit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motiv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ational method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determining the coefficient of profit distribution is give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profit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decision optimization model is a reasonab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远立;吴迪;裴宏;邹渝;;院校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夏亚兰;王民开;;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1期

3 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7期

4 刘延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新渠道[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5 蔡建敏;;破解中国高等教育科研GDP的魔咒[J];群言;2011年08期

6 童海滨;黄锦秀;海俊娇;王品;王蒙;陈丽;王艺;;引导本科生课余时间参与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7 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年21期

8 肖胜中;;关于提升学报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年04期

9 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推广“小学生道德细节实践”教科研成果[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10 李德菊;;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行;;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士勇;程健民;王刚;;模糊综合评价在科研成果评定中的应用[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3 _5黎群;;晪幕祝彮[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唐筠;吴彦妮;;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健;;发挥科研优势 促进教学发展[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6 韩立林;;在发展中成长[A];恭贺游宝坤教授70华诞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膨胀剂和混凝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石凤;;重视新材料领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问题[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8 张如玉;;1984年我所科研成果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6)[C];1986年

9 马跃;;全国西瓜科技成果的30年指标构成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王正惠;刘云昆;;市场经济下疗养院如何善加利用科研成果的建议[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解佳涛;高校技术转移融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2 通讯员 董文柱;129项科研成果获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林跃勤;科研成果受困体制围城[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记者 刘晓军;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统计报告发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大庆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N];大庆日报;2008年

6 记者 朱广菁;80项科研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许玉可 特约记者 魏国;57项科研成果不见一位常委挂名[N];解放军报;2009年

8 记者 马丽惠;西吉两项科研成果荣获“创双优”成果奖[N];固原日报;2009年

9 吴正秀;“粤铭”三项科研成果获肯定[N];中国服饰报;2005年

10 记者 史秋实;首都高校33项科研成果将落地北京[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东妮;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模式与组织效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韩丽峰;科学活动中若干失误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夏敏;我国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赵正保;抗肠源性内毒素药物《双利肝》的药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尹建伟;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鹏;基于知识视角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孙德明;军队院校科研成果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雪琦;试论军队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科研成果转化[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武传艳;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及激发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熊阳;重庆市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情况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鸿宇;高校知识产权收入探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马乐;科研成果多维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2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22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