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五四运动与清华

发布时间:2018-07-03 03:06

  本文选题:五四运动 + 清华 ; 参考:《安徽史学》2012年06期


【摘要】:清华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次日加入运动,之后迅速成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中清华学生受到了研究系和英美势力的影响,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团体精神和组织能力。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清华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Abstract]:Tsinghua joined the movement the next day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soon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movement. During the movement, Tsinghua studen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forces, while showing their unique group spirit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y.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thoughts of Tsinghua students changed greatly, and Tsinghua also entered a new era.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2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民国时期的清华学生运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2012WKZD004
【分类号】:K261.1;G64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欧阳军喜;林长民与五四运动——兼论五四运动的起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奔腾;闻一多的《庄子》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何丽萍;“五四”与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J];北方论丛;1999年04期

3 孙玉石;闻一多《奇迹》本事及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谭徐锋;;国家主义与清华学生(1924-1926)[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5 邢浩;;五四运动研究史上若干论争综述[J];北京党史;2009年03期

6 敬亚平;;八十年前的一桩诗坛公案——关于朱湘退出《晨报副刊·诗镌》的原因[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易丙兰;;巴黎和会时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刘建军;;论顺直省议会与五四运动[J];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05期

9 董振平;美国因素与五四运动的发生[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许金柜;;福建学院创始人的历史影响[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绍华;;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民外交观念述评[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2 汪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4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香;边缘的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易前良;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7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敏;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涛;合法性争夺与民国时期青年节的演变[D];南京大学;2011年

5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6 李秋芸;闻一多和谐诗学观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军;从“保国强种”的体育场到“救亡图存”的烽火台—上海公共体育场研究(1917-1949)[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遥;闻一多新诗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9 侯凯;天津南市地区市井空间及市井文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张红梅;永恒的皈依——闻一多政治抉择原因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志海;梁启超与五四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立凡;;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J];中华儿女;2009年04期

2 张广海;;“五四”遗产的溯源、建构和反思——“‘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4期

3 黄怀东;;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一道历史选择题引起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5期

4 马勇;;重构五四记忆:从林纾方面进行探讨[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5 刘新庆;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姜朝晖;;学潮的变相与五四运动学术文化价值的提升[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彭明;谈谈五四精神[J];史学月刊;1989年03期

8 董德福;;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关系辨正[J];学术研究;2006年02期

9 盛菊;;胡适的五四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五四的力量[J];中华儿女;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湘;;重释五四运动发生的观念基础[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国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屠静芬;;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4 刘济生;;“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英英;;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6 马云山;;五四运动的再认识[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则先;;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文化运动[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9 曾成贵;;武汉商界在五四运动中的角色表现再探[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罗荔;戴平安;;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与工人阶级[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宝祥;纪念“五四”议民主[N];学习时报;2011年

2 程恩富;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叶帆;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发展的新起点[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万川明 熊飞;我省各界青年隆重集会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N];河南日报;2009年

5 赵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概念史”视野与五四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征程上谱写青春之歌[N];新华日报;2009年

8 金冲及;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点[N];人民日报;2009年

9 赵欣;五四运动在吉林[N];吉林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危兆盖;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2 周立民;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7年

3 吴志国;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研究(190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7 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D];山东大学;2009年

8 马建标;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D];复旦大学;2008年

9 刘永生;湖南共青团研究(1920-1927)[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涛;研究系与五四运动[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光涛;五四运动对知识分子革命转变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3 詹细佐;报刊舆论与江西五四运动[D];南昌大学;2012年

4 张瑜;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D];河北大学;2006年

5 刘健强;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s,

本文编号:2092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92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