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政府研发投入对中国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7-03 07:14

  本文选题:政府 + 研发投入 ; 参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8期


【摘要】: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协同演化和互动,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大学的高度重视,政府在企业—大学互动中的作用更是三螺旋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以我国大学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政府研发投入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市大学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非常显著地促进了该省市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和收入两方面的增长;并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计划的数量也是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数量/收入的促进因素。
[Abstract]:The triple helix theory emphasizes the co-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which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y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hot issue discussed in the theory of triple heli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ple helix theor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2003 to 201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R & D investment o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ceived by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universitie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incom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of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universities; moreover,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SSTP),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has increased the number and income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The number of NSFC projects and 973 programs are also the promotion factors of the number / incom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racts.
【作者单位】: 意大利圣安娜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科研院;
【基金】: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协会(Associati Netval)资助项目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艳华;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毛佳;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作与绩效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3 韩喜梅;城市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刘林青;谭力文;;为研发而申请专利还是为专利申请而研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7期

3 陈基纯;;大珠三角与长三角可持续发展测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0期

4 王德保,徐振明,王久春,王岩;论“官、产、学”结合[J];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04期

5 周亚庆,张方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6 王新平;大学在国家技术转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7 陈利华,吴添祖,蔡国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兼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9期

8 龚玉环,王大洲;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的一个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2期

9 王越;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3期

10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陈红;知识创新导向的组织知识网络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初晓;权变式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管理方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刘奕岑;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晓敏;;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现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1期

2 王晓瑞;;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王晓瑞;;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4 万安中;;政府之“促”与民办高校之“进”的互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李旭;;浅析政府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中的作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秦小玲;田永常;明厚利;;激励高校教师服务企业的对策与措施[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7 李宁;;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8 林夷;谭苑苑;;高校贫困生的政府和学校救助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9 李翔;;基于支持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创业联动机制的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02期

10 张洁;;营造崇尚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人文环境的国际比较研究[J];石油教育;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茂忠;沈红;;公共利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生长点[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中国同欧洲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借鉴[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诚君;洪银兴;;大学科技园:制度、环境与发展[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忠恒;;关于中国高师教育移位与定位的几点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贾云江;赵文平;;要重视民办高校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广西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和投资研究课题组;;广西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和投资的初步研究[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8 彭诗金;王文亮;;高等管理工程教育初探[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9 朱云杰;孙林岩;李明富;;论新世纪陕西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郭慧娟;;提高高校办学经济效益的现实途径[A];会计理论研究——湖北省会计学会1996—2002年优秀会计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蒙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N];广东科技报;2010年

2 杞人 丽霞;从主动对接到无缝对接[N];科技日报;2011年

3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贾少华;“科研”之罪[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王大中;关注博士生培养中的“过度教育现象”[N];文汇报;2005年

5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边静;推动产学研合作[N];西安日报;2006年

6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曹杰;外资在华研发机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N];解放日报;2008年

7 浦敏琦;41所高校在无锡对接科研项目[N];新华日报;2009年

8 ;邢台开发区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撰稿 王春 刘虹 戚静;国家大学科技园集体迸发原创力[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晓鸣;上海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高[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优良;凭单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碧虹;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陆兴发;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10 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泽东;政府、市场与大学关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艾斌;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政府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功林;“名校+政府”型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海侠;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远芬;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互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张丹;我国大学合理定位及引导机制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任蓓蓓;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探析[D];河海大学;2006年

8 张丽;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娟;民国政府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郭炬佳;广东民办高校人力资源问题与政府政策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2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92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