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理念的性质——语义分析和组织视角下的哲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8-07-10 04:38

  本文选题:大学理念 + 语义分析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无论是高等教育理论还是实践,对大学是什么有所认知和判断皆具有基始意义。大学理念研究是这种认知和判断最具代表性的形态之一。迄今为止,研究文献对大学理念的解读之所以存在过多分歧和争议,方法论缺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语义分析和组织行为视角的加强对深化大学理念的认知以促进达成共识效果显著。大学理念作为一种以观念形态表现的大学存在的根本性状,虽常常以理性认识的形式指谓着大学应当所是的理想状态,表达着人们的某种期盼或追求,其真正语义却包含着对大学实际所是状态的反映和概括,是应然与实然、理性与自然的统一。赋予这种统一性以直接意义的不是教育研究或实践者的认知和意愿,也不是大学成员的个体偏好和观念,而是大学作为人的集合的组织行为或集体行动。大学理念可解读为各方参与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大学行为的集体意识,是一所大学具有的关于大学应当是什么和如何所是的规律性认识及其愿意据此行动的组织信念。这种意识或信念通常由相互关联的大学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模式得以确立和体现。
[Abstract]:Whether it is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or practice, the cognition and judgment of what the university is has the foundation meaning.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idea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cognition and judgment. Up to now, the methodological defect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re are too many difference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ity ideas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effect of semantic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n deepening the cognition of university idea is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 idea of university, a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ity, i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rational cognition, it refers to the ideal state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and expresses people's certain expectation or pursuit. The real meaning of it contains the refle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unity of reason and nature. What gives this unity a direct meaning is not the cognition and wil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or practitioners, nor the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 ideas of university members, but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 collective action of the university as a collec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at the participants influence each other, which is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and how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and how it should b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belief that a university is willing to act accordingly. This awareness or belief is usually established and embodied by the mission, goal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interconnected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G6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伟;唐要家;;管制的过程性:法经济学视角的一种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左玉河;;傅斯年的大学理念及大学研究所构想[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3 徐在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佟超;;论组织传播学与管理学的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王兴盈;;大学新生管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施佳;论中国法学教育的实现目标及实现途径[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席成孝;;从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看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新变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高天好;王寿鹏;;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谢桂生,阮平南;假冒伪劣商品治理中的政府官员行为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成智;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翠玲;;美国高校管理探析及其启示[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段瑶;;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勇;;政府流程:主题意蕴、现实检视与优化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关仲和;马丁;;浅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管控与土地督查:基于控制论的组织结构模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胡耀宗;童宏保;;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及解决策略[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地;刘佳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发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9 王广新;;教师的网上引领行为与策略:一种功能分析[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孙博;;管理学理论的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引玉之砖[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8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妍;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关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伊淑霞;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敏;基于形体两分法的中国本科大学精神文化逻辑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杜健;应急管理中的多主体协调决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冯佳翎;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历彦波;H公司新产品开发多项目管理的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筱春,吴志学;基于大学理念谈高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李庆豪,沈红;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阻力因素——大学理念的历史角度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田建国;总摄全域 整合创新——评韩延明教授新著《大学理念论纲》[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5 盛晓娜;;浅谈洪堡的大学理念[J];中国研究生;2005年04期

6 蒋述卓;大学理念与现代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7 黎琳;高等教育价值观演变与现代大学理念[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3期

8 刘光临;现代大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2年02期

9 曾宪年;;大学理念与学分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苏科;;从文化学的视角看待大学理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洁;;我国大学理念管理的必要性以及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连建伟;沈又纲;;我国大学教育理念与我校教学改革[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关仲和;马丁;;浅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华;;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高谦民;;南京师范大学前五十年的办学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高明生;;现代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比较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8 黎军;李文健;;百年大学的世纪之交——教会大学兼及新世纪大学的一个比较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李四平;夏园园;;大学文化的功能发挥与和谐构建[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纪霖;大学理念何妨多元[N];解放日报;2003年

2 陈学飞;重新审视大学理念[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高秀昌;冯友兰的大学理念[N];学习时报;2009年

4 章兢 彭兰;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学[N];光明日报;2005年

5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柯文进;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理念[N];光明日报;2004年

6 李继兵;高等教育价值观与大学理念的演变[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茧;探讨“大学理念与精神”[N];湖南日报;2008年

8 ;大学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桂青;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孙立平 胡平张旭东 周鹊虹;高等教育的精神困境[N];海峡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进;大学理念的知识审视与社会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6 徐广宇;论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D];南开大学;2009年

7 朱浩;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希胜;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琪;19世纪上半叶英美大学理念之争[D];湖南大学;2010年

2 沙晓娅;德中大学理念[D];同济大学;2005年

3 张e

本文编号:211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1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