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政府干预、市场力量与大学自觉的有机结合——基于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政策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1 14:37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政策是政府基于高等学校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情况而出台的一个公共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决策从注重宏大决策到微观关注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在特色专业建设政策实施过程中,凸显了市场力量的扩大以及政府干预的主导性,同时也显示出大学在适应市场力量扩大状态之下的质量文化的自觉,是一次政府干预、大学自觉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的尝试。未来一段时期,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除应对市场力量之外,还需要政府与高校的不懈努力。政府要双管齐下,不仅要实施政策干预,而且要强化制度建设。高等学校要增强质量文化自觉,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的意识与行动。
[Abstract]:The polic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a public policy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come out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especially higher education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concrete perform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grand decision to micro-atten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expansion of market forces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e awareness of the quality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dapting to the expansion of market forces. Is a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univers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market force organic union attempt. In the coming perio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o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dealing with market forc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both, not only to implement policy intervention, but also to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quality cultur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教研部;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880130)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彭湃;;大学、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三角关系模式探析——一个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3 郭石明;专业内涵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比较[J];高等建筑教育;1994年03期

4 李战国;谢仁业;;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翟亚军;;学科分类及相关概念梳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周良奎;;基于专业建设视角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效益探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12期

5 常思亮;;我国大学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及其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6 余宏亮;朱家存;;政府、市场、高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三位一体”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余宏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评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张明超;;政府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5期

9 王贵芬;程华东;;浅谈高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基于互动关系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9期

10 孙刚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贵芬;;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基于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互动关系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何晓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制度安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冯国平;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春;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赵红霞;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亚芬;广西高校定位视角中的学科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曹党丽;战后菲律宾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刚;中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策的比较与反思[D];西北大学;2008年

6 汪文琪;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专业评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邓逢根;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08年

9 李静;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大学定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王雅芬,马红霞;90年代美国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其影响[J];湖湘论坛;1999年01期

4 郭石明;专业内涵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比较[J];高等建筑教育;1994年03期

5 朱新涛;学科壁垒、学术堡垒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3年02期

6 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1期

8 周炼,杨继安,赵乔干,吴厚平;论现代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自组织”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03期

9 谢安邦,刘莉莉;市场的逻辑与大学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绍来;;抢抓机遇,精心打造省级特色专业[J];纺织教育;2006年01期

2 邓楠;张俭民;;地方新建院校特色专业的培育[J];教育;2008年26期

3 ;我校“化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孙宏恩;;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蔡颖蔚;王志林;;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J];教育;2011年05期

6 ;攀枝花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0年04期

7 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8 陆为群;;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的打造[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天津工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J];纺织教育;2009年06期

10 ;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二)[J];高校招生;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宝龙;赵韩强;余沛明;杨敏;;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2 安建平;周荣花;卢继华;;面对信息行业快速发展现状,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新模式[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人才和创新的摇篮[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4 周自刚;唐金龙;施鹏程;;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动力全面发展光信息专业教育[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伍海云;张祥永;李孙巧;;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策论[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6 ;河南科技大学[A];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主旨报告[C];2010年

7 袁蕾;;中国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治理[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冬晓;;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凝练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9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简介[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化学化工学院简介[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芸;我省新增33个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N];河南日报;2010年

2 记者 宋晓晖;山大新增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N];济南日报;2011年

3 记者 俞佩忠;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N];嘉兴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莉;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 被确定为教育部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N];西藏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晖邋通讯员 徐春浩;我省获6个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N];河南日报;2008年

6 仝静海;我省高校25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N];河北日报;2008年

7 李慧仙;宁大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取得突破[N];宁波日报;2008年

8 李珂;我省启动高校特色专业点建设[N];福建日报;2007年

9 盛晓明 徐小皇;江西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被选为特色专业建设点[N];中国冶金报;2008年

10 记者 李欣瑶;甘肃高校新增5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继荣;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蒋晖;论英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志翔;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胡义;美国公立高校学费制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俊辉;我国高等教育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唐旭平;我国公办高等教育学费合理性的探讨与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娟;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8 Sana Thamlaoui;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董芳;沈阳市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干预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胡伟;我国公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方略[D];河海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57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57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