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
[Abstract]:From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a new stag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scale, level and benefi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with the role of local demonstration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main lin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make a clear strategic choice in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staff, school administration, etc. To support each other, form a new pattern to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school quality, and highlight the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in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030)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凌志;王小敏;;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2 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3 刘凡丰;项伟央;谢盛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4 郭贵春;;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定远;左建军;叶慧;颜惜玲;曹庆云;;适应饲料产业转移需求,创新“动物营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11年87期
2 何火娇;王映龙;艾施荣;;适应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刘学;;财经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曾敏;徐劲松;;基于“后订单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3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项伟央;高校跨学科组织中的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凯;高校—地方研究院合作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赵立华;河北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四铭;;发现、培养、支持———荷兰博士研究生创新支撑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刘献君;彭安臣;;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多案例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4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5 刘凡丰;沈兰芳;;美国州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7 罗英姿;刘勇;;培育优越的学术环境 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7期
8 李利娟;;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看: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必然性[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9 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07期
10 孙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个观念一制度的分析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业;;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11年17期
2 赵涛;;试析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3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4 赵继;郑东;金祥雷;;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主线[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5 康利;;论述研究型大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6 苏娜;;国外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之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7 汤俊;;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的不均衡性——基于区域发展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8 焦万里;;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9 赵长江;;研究型大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析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10 黎军;石恒慧;毕清波;;论研究型大学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突破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沈红;;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兼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朱艳;;国际化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香港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丽君;唐义;闫达远;施真芳;张忠廉;;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Peter Englert;高晓杰;;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顾永安;;对建设高教强省大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基于对高校分类指导的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林聪;;建设高教强国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战略选择[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侯蔚;;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与政策的研究[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季谭;研究型大学寻求突破“平而不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段宝岩;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3 记者 吴长锋;4亿元助中科大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9年
4 谭新政;“号脉”研究型大学[N];解放日报;2003年
5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迈进研究型大学之门[N];辽宁日报;2004年
6 中山大学 黄瑞敏;研究型大学应引入团队激励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滑翔;把南方科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研究型大学[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记者吕莎 通讯员艾真;探索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新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铁铮;北林大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林莉君;希望研究型大学“一步到位”[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颜艳;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学缘结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王琳;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8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延峰;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5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