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省域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创新驱动视阈下以黑龙江省高校学科群为例
[Abstract]:The drive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 to complet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s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we can set up Heilongjiang Provinc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platform, Heilongjiang province university new medic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latform.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R & D platform of superi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R & D platform of coal electric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the 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re four collaborative R & D platforms for school and enterprise. Accordingly, it is suggested to set up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 new drug development science clust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duct intensive processing cluster and black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作者单位】: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规划课题“嵌入黑龙江省优势产业特色的学科(专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GJXH B111085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对地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0YJC880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四海;;学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J];高教探索;2008年05期
2 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06期
3 何刚;;简论高校学科群的协同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4 林杰;朴雪涛;;基于特色化发展的高校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5 徐秀萍;;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校专业设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智博;;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战略选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韩新君;张泳;;高校体育交叉学科的设置——基于非传统体育院系的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亚杰;陈岩;谢苗锋;;论学科特色型大学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 吴俊清;朱红;朱敬;;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5 向兴华;杜娟;朱永东;;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年02期
6 余有贵;王放银;赵良忠;蒋盛岩;;学科群建设中基于“二性”实验的课程实训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年02期
7 冯玉萍;;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年04期
8 徐运保;陈辉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范明;;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目标取向分析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12期
10 周健;刘永;;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屈文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秋;教师教育转型时期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群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贤栋;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甘露;民族院校学科群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邓克英;研究型大学农科重点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艳收;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常亮;天津大学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姜晶;跨系统协同信息组织联盟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怡炜;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孙建民;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发展规律研究及其对辽宁的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海英;陕西高等艺术类专业设置改革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安杰;;浅论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思想[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许四海;;学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J];高教探索;2008年05期
3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提交的报告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丁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误区与策略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傅冠平,潘海天;构建学科群 加快学科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6 申长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师资建设为核心 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01期
7 曲钦岳;怎样办高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8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9 谭镜星;曾阳素;陈梦迁;;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10 李静;打造优势学科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保;;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6年09期
2 张保胜;;动态优化与创新驱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3 ;创新驱动 园区带动 以转型升级为抓手 推动江阴现代农业发展[J];江南论坛;2011年07期
4 方忠;;论高校大学生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年02期
5 徐明生;廖启靖;;全面质量观下优化研究生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8期
6 王国强;吴敏;陆庆;黄爱军;丁鸣;蒋德安;;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08期
7 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8 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10期
9 童明荣;;以创新推动宁波港转型发展[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年05期
10 刘薇;王立金;成协设;李寅甲;;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过程管理,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文;袁方;;创新驱动在实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张卫东;刘兴远;郁明华;李宝会;宣严;;向创新驱动阶段跃迁:挑战与抉择——加快推进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探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3 何人可;;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国方;熊惠平;;基于“微笑曲线”的绿色商业体系构建[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钢;张波;王彪;;《工程图学》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建设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蔡亮;张小松;李舒宏;杜垲;;多功能空调设备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高景恒;岳丽爽;王志军;张晨;彭晓南;尹青;;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创新平台的形成——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创新(刍议)[A];第4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蔡亮;张小松;李舒宏;梁彩华;杜垲;;“制冷与空调领域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探索[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宣喻;;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与政府的作用——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南海西樵纺织集群技术服务组织与企业创新互动的案例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10 徐向民;吕华琳;尤芳敏;庄永锋;;加强引导,依托学科,搭建课内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本科实践教学改革[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市政协常委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增林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周欢;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大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N];大连日报;2010年
2 记者 廖志慧;创新驱动光时代[N];湖北日报;2011年
3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 赵凌云;湖北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口[N];湖北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李宏 魏妍芬;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N];长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崔晓刚;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统筹资源 跨越发展[N];西安日报;2010年
6 本记;自主创新驱动“工业引擎”高速运转[N];安徽经济报;2010年
7 YMG记者 李仁 通讯员 曲华明;创新驱动转调升级[N];烟台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纪生 通讯员 陈坚兴;创新驱动发展 高端引领未来[N];中国冶金报;2011年
9 曲阜市委副书记 市长 刘森;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科学跨越[N];济宁日报;2011年
10 首席记者 姜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N];牡丹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马仁钊;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爽;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李景峰;企业知识运动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7 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继林;价值网络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及运营条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10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奇;区域创新平台三维协同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俊;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效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袁润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兵;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璇;创新驱动湖北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周坚;面向云和木制玩具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双力;高校创新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陈玺;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演进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9 单利名;基于19796国际标准的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与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滨;长春市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64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6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