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0 14:53
【摘要】: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应从工程活动的特点与未来工程的背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我国工程实体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注重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等基础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素质体系;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支撑的能力素质体系;以工程伦理责任为核心,以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支撑的德行素质体系。
[Abstract]:In order to train senior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adapting to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future engineer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dvanced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dvanced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in the contex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pay attention to solid specialties.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s as the core of basic knowledge, knowledge quality system with knowledge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s the support; ability quality system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as the support; moral quality system with engineering ethics responsibility as the core and cooperation spirit and patriotism as the support Department.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定向组织重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研究”(2010ZDB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AAA090198)
【分类号】:TB-4;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福午;关于工程师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吴燕;;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J];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2期

4 李伯聪;;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5 杨道宇;;学生实践能力的三维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4 王润良,郑晓齐;实践智力与工程师创新能力开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7 李志红;;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李波;;对伯格曼的“自然信息”概念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赵修渝;朱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兵;;复杂性农业技术的社会选择——现代化大农业的复杂性思考[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吕洁;徐炎章;;试论工程文化的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白岩;科技主体成功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6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秀山;知识视角下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优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于洪波;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露;我国工程师伦理理论与实践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培源;从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看“道”与“技”的辩证关系[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庞小东;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晓燕;变革中的俄罗斯高等工科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李清;;俄高等教育向两级制过渡[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林少敏;;免于强制的自我与无根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困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姚大志;契约论与政治合法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汝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陈家庆;韩占生;郭亨平;;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8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琳;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历史变革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崇广;;招商讲环保科技 生产重节能减排 容县推进新型工业化路子宽[J];广西节能;2008年04期

2 ;新型工业化的代表 汽车行业的龙头——福田汽车长沙汽车厂扛起湖南商用车雄起大旗[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08期

3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J];江苏建材;2007年01期

4 高磊;杜秀亭;;内蒙古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06期

5 ;机械工业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J];铸造;2010年01期

6 杨金凤;借鉴欧美传统企业向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之道[J];城市质量监督;2003年03期

7 朱双毅;;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J];海峡科学;2007年06期

8 王都;模具业应走新型工业化之路[J];模具制造;2003年03期

9 侯伟华;;贯彻产业政策 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五届三次理事会议在哈召开[J];中国建材;2008年09期

10 ;滨海新区三产业基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J];硅谷;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忠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创企业可持续发展[A];陕西煤业集团公司创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牛传勇;;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邓桂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张青山;;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董轶群;查冬冬;;信息化技术和低碳化技术引导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朴;;关于加快推进山东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7 覃达鸣;;论发展新型工业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向荣;;恩施州工业化探析[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向荣;;恩施州工业化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谌亚忠;;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文;让新型工业化成为发展的“发动机”[N];塔城报;2007年

2 记者 夏似飞;“双百”工程头9月完成投资233亿[N];湖南日报;2008年

3 岳阳市经委党委书记 李鲜利;湖南保监局局长[N];湖南日报;2008年

4 本报通讯员 许来伟 朱泽汉;中站区新型工业化助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N];焦作日报;2008年

5 记者 樊秀云 实习记者 马淑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N];祁连山报;2008年

6 大理市科技局 赵志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N];大理日报(汉);2009年

7 记者 邓书恒;将省会打造成新型工业化城市[N];石家庄日报;2009年

8 刘魁春 旷懿;衡阳县产业集群引领新型工业化[N];衡阳日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军剑;呼图壁县搭建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N];昌吉日报;2009年

10 ;坚定信心 积极应对 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N];克孜勒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冬;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雪;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科技需求与科技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郭俊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李继辉;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与岗位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6 成宝英;新型工业化环境下科技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曹霞;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姚聪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肖英;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D];新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磊;沈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吴海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宇;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4 苏孝辉;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荣海;新型工业化与提升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6 闫昆;干旱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春元;提高吉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卫平;山东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吴涛;新疆兵团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10 王萍;传统产业发展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演进作用的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13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13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