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名词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05:34
【摘要】: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先是由韩礼德在其《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是指通过词汇和语法转化来实现隐喻性的表达。韩礼德在其书中一共归纳了十三种语法隐喻,其中有四种与语法隐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名词化有关,根据韩礼德的观点,名词化是指将语篇中任意组成部分或者组成部分的集合经隐喻化,使它们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作为书面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名词化可以使得文本衔接连贯,简洁紧凑,客观可信,生动形象。另外,名词化作为语篇正式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对于英语非母语的语言学习者的议论文写作而言意义重大。由于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外语,缺乏语言环境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学生通常很难养成英语思维,无法像本土语者那样用地道标准的英语流畅地写作。更令人堪忧的是,一些学生习惯于用母语中文的思维方式写作,也让导致其语言输入与输出(写作)水平的不均衡。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无法在写作中灵活使用名词化和养成语法隐喻思维造成的。确切地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名词化使用现状,并且据此从教学方面设计出一些恰当有效的改善办法显得极为迫切。因此研究大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法隐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针对此项研究而提出的实际写作教学方法对于英语写作教学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现今名词化语法隐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二语能力与名词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名词化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关注。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它们并没有针对性地调查中国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名词化的使用意识和使用特征,也没有从教学角度针对这些特征提出改善写作教学的方法。 因而,此项研究调查旨在探讨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名词化使用的状况,从而试图归纳总结出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名词化使用的共性。接着经过文本数据的分析与讨论,笔者将尝试从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教学与训练角度,结合写作教学法的知识,对现有的状况针对性的给出写作教学方面的建议。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将采用实验法并结合文本分析。首先随机选择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112名大二学生参与参与一篇题为Animal in Captivity的限时写作测试。然后收集所有测试文本将文中的名词化现象都人工筛选出来,接着以韩礼德的名词化语法隐喻的四种主要形式,即过程名词化,状态名词化,条件名词化和关系名词化为标准对筛选出的名词化隐喻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出每个被试者使用四种名词化的情况和过程状态名词化主要分布的语法位置,最后用SPSS软件量化分析被试者使用四种名词化的总体情况,偏好使用的名词化类别和过程状态名词化主要分布的语法位置。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研究背景知识和术语;第二部分归纳总结了隐喻和语法隐喻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名词化和写作教学法最新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介绍了在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中做的写作实验方法步骤;第四部分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名词化使用现状的分析和讨论,针对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后第五部分则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主要发现有如下几点: (1)被试者已经具有名词化使用意识,但是对于名词化语法隐喻使用总体水平偏低; (2)其次被试者偏向使用过程名词化和状态名词化,条件名词化和关系名词化出现情况较少; (3)使用较多的过程名词化和状态名词化主要分布在主语和宾语位置,表语位置出现情况较少。 因而,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首先,通过此项研究,写作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无法地道地用英语写作的原因,阻碍了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思维形成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教学训练和隐喻思维培养。 (2)此外,写作教师可以研究学生对于几种不同种类名词化语法隐喻使用偏好及其使用的语法位置倾向来有针对学生几种名词化转换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讲解和训练。 (3)最后,因为名词化语法隐喻与写作文本的书面程度和正式程度息息相关,此项研究给予写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多关于名词化语法隐喻语体价值方面的启示,从而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讲解名词化的基本理论和其语体价值。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1)首先,名词化隐喻并不是保障优秀写作的唯一因素,本研究并未考虑到其他影响写作的因素。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有助于名词化隐喻训练与教学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2)其次,本文仅仅关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施名词化。探索名词化隐喻与其他语言技能的关系也很有必要。因而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名词化理论运用于英语听力、口语、翻译和阅读教学也是迫切需要的; (3)最后,文中所提到的名词化元语言教学与针对性训练的有效性有待考察,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文中一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名词化写作方面的效果。
[Abstract]: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first proposed by Halliday in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2 孙庆梅;;概念语法隐喻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年02期

3 潘s,

本文编号:2385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85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