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卓越计划高校课程设置的因素及对策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of Excell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excellence plan, there are som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urriculum design, such as the lagging curriculum system, the lack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and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setting of excellence plan, and construct a new curriculum setting mode of excellence plan.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学院教务处;
【分类号】: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何永红;;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10期
3 吴伟;吕旭峰;范惠明;;美国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战略——“大挑战学者计划”实施评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年05期
2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3 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王菁华;周军;岳爱臣;杨泽慧;张新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6 王琪;;《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的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7期
7 陈德慰;王自超;林莹;刘小玲;;广西水产品加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初步探究[J];轻工科技;2012年04期
8 魏明宝;岳永胜;张东初;李继光;;行业地方普通高校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研究[J];轻工科技;2012年06期
9 叶长明;魏明宝;;基于卓越计划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轻工科技;2012年06期
10 邹晓东;吴伟;柳宏志;;NAE:美国工程教育的参谋团和推动者[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强桂;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峰;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青山;学科融合:高校合并的高层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卢虎胜;;学科融合及其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3 严方;;试论高校合并中的学科融合[J];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02期
4 庹春燕;王大伟;;以合并为契机抓好学校的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02期
5 王世强;新合并高校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原则[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6 ;学科融合 优势互补 稳妥扎实地推进并校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01期
7 朱晓;;农业高校跨步发展的新思路——以交流促交叉,以融合促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8 王恩华;大学学科建设——学科的交叉与融合[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
9 李全顺;;关于小教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邓过房;陈鑫;张本华;李松媛;;免费师范生视域下的课程设置体系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J];考试周刊;2009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邢登成;;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管理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龚克;张海戈;;从“航天清华一号”浅谈学科综合发展与创新[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孙刚成;乔刚;;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探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许琦敏;学科融合显出强劲创新能力[N];文汇报;2003年
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发挥学科融合优势 服务和平发展大局[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张冬素;浙大携手新加坡高校[N];浙江日报;2009年
4 李军时;奋进中的西安外国语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5 胡越;常州工学院成立创意学院[N];常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伦娥;“聚合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王德炳;SARS引发的医学教育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李万庆;坚持“大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马烈;西藏藏医学院全力发展特色学科[N];西藏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张逸;成功的不等式[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武汉大学;2004年
2 谢沛铭;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中南大学;2003年
3 陶晓艳;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许楚;当下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5 金京姬;合并重组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根成;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曾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谢欧;合并高校学科整合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周永红;高校合并后的整合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李富荣;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7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8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