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角色、使命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12-21 14:52
【摘要】:高绩效的国家创新系统都具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特点。我国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国家创新系统,但却没有与教育大国这一优势资源紧密结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其中的地位与功能模糊,影响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必须将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创新系统中,充分发挥大学的高水平研究、创新文化孕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战略性功能,建立中国特色的、与我国优势资源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Abstract]:High-perform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king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matur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ut it has not been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dominant resources of a large country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fuzzy status and func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hich is driven by reform and center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must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trategic function of the high-level research of univers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China's superior resources, and to enhance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20110490027)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02)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兴亚;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孟宪生;关凤利;;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就业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时丹丹;宋晓洪;;构建我国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政策体系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徐沛;郭晓立;;中小企业科技政策体系研究综述[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4 赵文波;;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阴晴;李建平;周振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中小企业科技政策回顾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郝莹莹;欧盟科技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景安;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李健英;部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永利模式[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段君伟;广东省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胡小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的政府扶持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祖正;温州市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陈平;西安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罗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性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洪超;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刘国雄;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徐沛;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万兴亚;发展中小企业是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化的关键[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2期

2 连燕华;关于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9期

2 李碧花;董瀛飞;;创新型区域的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以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比较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3 袁利平;刘立宾;;全球化时代大学的交往功能及其实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4 冯晓莉;;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对策研究[J];求索;2011年07期

5 俞可;;创新人才的培养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回应9A《“一流”之问》[J];上海教育;2011年18期

6 黔风;仲祖文;;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J];当代贵州;2011年17期

7 方之熙;;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文化的影响[J];IT时代周刊;2011年17期

8 陈永平;;以课程领导创新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2011年18期

9 齐红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9期

10 陶西平;;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项实验[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雅蓉;;情感教育原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2 陈劲;郭斌;;韩国的科技发展道路与国家创新系统[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朱瑞兴;李淑琴;;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曹淑艳;殷国鹏;;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信息管理人才为例[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李媛;高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丁锦红;陈红;;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关于印发《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的通知[A];首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水泥总工联谊会成立大会文集[C];2008年

8 徐玉梅;;高校学报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9 隋红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徐跃进;王平祥;唐铁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兆银;美日韩三国的国家创新系统[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 陈光祖;建立汽车工业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想[N];人民日报;2000年

3 郭哲;纵览国家创新系统[N];科技日报;2002年

4 冯之浚;发展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N];文汇报;2002年

5 金吾仑;国家创新系统需要科技与人文的整合[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6 李卫红 ;从社会边缘到社会中心[N];贵州日报;2004年

7 申子言;创新由企业家实现[N];国际商报;2001年

8 戴正宗 编译;大学功能在急剧嬗变[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吴万伟;大学功能是培育想象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黄辛 骆红初;建设高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N];上海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岑;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评价与机制改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何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宗庆;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5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岩;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7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柴国荣;我国田径教练员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9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孙晓峰;支持科技进步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邻农;国家创新系统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王丛霞;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环境及其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李玮;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D];郑州大学;2001年

4 孔贵宝;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组织化路径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卿;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蒋小燕;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洁;促进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政策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

8 朱征兵;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研发投入的效率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李杰;中国、印度软件产业国家创新系统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田小庆;科技传播障碍及其对策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9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89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