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
[Abstract]:The growth of top creative talents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self-exploration period, concentrated training period, talent display period and domain orientation period, and later stage of cre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promoting experience, research guidance and support, the key stages of development are the thre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uiding these five stages,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social background are three important creative qualities. Creating creative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creative education, cultivating creative ability and shaping creative personality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There are three effective mode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activity course training mod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 and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joint training mod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NCET-10-0535)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亚萍;;对高一学生思维品质的分析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2年06期
2 张建林;廖文武;樊智强;包晓明;;大众化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培养之道[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3 孙力娟;徐小龙;章韵;陈丹伟;;创新型特色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年13期
4 郅庭瑾;张建;;我国中小学思维教学研究:进展、缺失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5 胡卫平;刘丽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8期
6 邢红军;;三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0期
7 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4期
8 张晓伟;;课堂教学中积极情绪的作用及其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9 江虹;;问题解决为驱动的实验教学分析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年25期
10 李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铭;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逸亭;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鸿雁;初中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晓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丽;小学“学思维”活动课教师胜任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倪娜;“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径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李艳;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路秀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党帅;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2 林崇德;;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J];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08年11期
4 黄希庭;;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9年04期
2 谢德成;对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3期
3 史军,邓晓红;电视媒体服务于创造性人才培养之我见[J];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4 肖凤翔;海峡两岸创造性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5期
5 蔡峋;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6 饶永,许秀华;新世纪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春季教育论坛[J];中小学校长;2007年05期
8 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新型药学专业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3期
9 康利;;论述研究型大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优势[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10 吴平;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孺;;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唐志军;;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3 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4 杨沐昀;赵铁军;;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弭洪涛;王忠礼;姜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汪木兰;朱晓春;王令其;华茂发;;自动化专业人才质量意识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9 刘培超;虞水红;袁宏伟;;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素质的培养[A];第六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许宪章;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N];安徽日报;2002年
2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4 记者 何继东;工学互动 打造制造业人才高地[N];嘉兴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6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鲁建平 李述容;建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N];宜昌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10 海南银行学校 莫亚力;创新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竞争力[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李虹霖;基于创业视角的民营企业成长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赵慧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立捷;临床护理专家的角色职能及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韦兵项;论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7年
7 赵囡楠;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理解能力培养模式的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英;涉外导游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丽华;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宋爱军;技术工人培养与激励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0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