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免费师范生就业为何偏离政策初衷——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2-11 18:54
【摘要】:从社会流动的视角考察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刺激免费师范生的教育需求,是农村家庭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个体的流动意愿与政府的政策要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免费师范生就业偏离政策初衷,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调整的关键。深入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应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调整现有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适当满足免费师范生的流动意愿;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免费师范生的社会流动成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bility,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fre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The function of social mo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timulates the education demand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why rural families choose free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 Howev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mobility will and government policy requirements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The key to the adjustment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employment policy is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we should improve the salary and welfare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adjust the existing policy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 and properly meet the floating wishes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To eliminate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the dual soci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reduce the social mobility costs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
【分类号】:G65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宝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对策研究——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增泉;孟大虎;;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招生与就业制度设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杨剑平;叶苗苗;;浅析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4 马伟宁;;浅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回澜;;发展青岛高等教育的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关进国;;从社会文化视角审视高校艺术教育[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赵智博;杜桂萍;;基于战略管理要求的现代大学理念构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宝生;;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核心诉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5 李福华;尹增刚;;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6 陈伟;;论王承绪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7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8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志刚,王昌民;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李海芬;对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制定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晓婷;;寻找高校的科学定位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北京市属高校引进人才工作状况的实证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叶萍;;浅议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问题——基于对教育资源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琚爱云;;“工学结合”全力打造汽车行业就业新局面[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贺胜军;;高职院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许铁;;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方耀楣;王兵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陈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玉容;教学型大学质量经营:理论与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程瑛;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资源竞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丽敏;生态位视域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侯晓波;一所外资学校的校内管理制度的运作与启迪[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陈丹;高校形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林利胜;新中国高校扩张的历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锦飞;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菲;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薇;耶鲁大学雷文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方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毅立;陕西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双悦;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视域下的大学自律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民权;俞建拖;李鹏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5 王碧波;;应重视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6期

6 赵利生;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动态考察[J];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7 李元书,李宏宇;社会分层的含义和原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刘宏元;努力为青年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武汉大学1995级新生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6年04期

9 肖建彬;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4期

10 张德祥;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正社;;免费师范生就业定向化分析及对策研究——如何使免费师范生走向基层留在基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刘海滨;王智超;;免费师范生就业中的政策障碍及对策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贺春湘;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价值论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4 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葛文双;;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易寿伯;;关于扶植粮食生产的浅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01期

7 张景美;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年02期

8 何爱霞,董振娟;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J];职教论坛;2004年34期

9 孙志峰;美国的社会层化学说[J];社会;1985年03期

10 黄海燕!上海;新插队可否大有作为?[J];社会;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流动[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2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康武刚;;论五代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卢锋;;开放宏观与就业政策配套改革建议——“CMRC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之五[A];就业扩张与工资增长(2001-2010)——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C];2011年

8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许晓青;;20世纪20~30年代苏南农村结构性社会流动探析——以无锡县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10 蒋珊珊;丁道群;;湖南省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兆燕;教育公平引领社会流动[N];中国财经报;2004年

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3 中央编译局 王新颖 综合编译;欧洲社会流动的新发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青连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N];华夏时报;2008年

5 青连斌;教育公平是合理社会流动的保证[N];贵阳日报;2005年

6 贺春兰;今天的教育将再造一个怎样的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青连斌;社会流动的奥秘[N];学习时报;2006年

8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加丰;让知识真正改变命运[N];解放日报;2011年

9 宋梅秋;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N];吉林日报;2004年

10 记者 谭江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7 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邓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D];武汉大学;2004年

2 米新丽;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4年

3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魏敏;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黄永权;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莹;政府促进回流农民工就业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贺利军;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宋茂利;反就业歧视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舒宇彤;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0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20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7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