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2 12:23
【摘要】: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为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采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的数学模型。通过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作用的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及相关实证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创新性。
[Abstract]:The two key factors of university support t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re scale index and contribution index respectivel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university support t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studied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related empirical mathematical mode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ved that the model construction is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作者单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地方大学科技园创新集群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CG2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吕国辉;王海翔;周传蛟;农晓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2期

2 薛捷;;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3 方永恒;梁倩;;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5期

4 孙兆刚;;区域创新系统的突破性模式选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9期

5 陈凯华;官建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有效性的偏最小二乘诊断[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6 郑广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毛才盛;;地方高校与创新集群发展的关联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光;高宏伟;白雪飞;;中国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实证研究——基于地区层面的一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2 陈伟;;典型国家或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19期

3 吴翌琳;;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区域集成创新指数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3年01期

4 刘家树;菅利荣;洪功翔;;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系数测度及其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13年03期

5 高宏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2年12期

6 张朝岩;高宏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基本内涵、关键因素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7期

7 傅利平;王向华;王明海;;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主体功能有效性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年03期

8 郭悦红;张磊;孙可娜;;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年12期

9 吴慈生;李洋;邢建军;;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J];标准科学;2009年12期

10 杨行玉;成党伟;;安康富硒食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冯志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姬霖;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向华;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陈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健;基于引擎效应的城市创新能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高宏伟;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倩倩;博弈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刘新艳;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姚海滨;基于界面理论的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邓文峰;区域创新体系的微观实现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郎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江珂;旅游业创新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郑汝楠;加工制造园区的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燕婷;武汉市创新资源动态演化及配置效果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晨辰;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利平;朱邦耀;;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2 郑广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比较研究——兼析河南省创新系统[J];情报杂志;2010年08期

3 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4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利平;朱邦耀;;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2 桂黄宝;;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要素交互关系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3 王乾厚;;构建促进中原崛起的区域创新系统[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4 吕国辉;;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定性和构成[J];江南论坛;2009年01期

5 刘小斌;韩玉启;;区域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南京地区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郑策,王雄军;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经济振兴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郑伯红,彭际作;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王萍;高洁;王瑞敏;;区域创新系统主体的解构与重构—兼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3期

9 宋宏;;探索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路径——评《区域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安徽特色的实证研究》一书[J];江淮论坛;2011年04期

10 翁才银,罗有贤;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怡;;关于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高校论文一等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宁;王吉;;关于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刘明达;;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丹梅;王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培雅;;加强源头治理 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丹梅;王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8 李九丽;;以高校廉政文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韩富;郑福平;田媛;;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应会君;;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思考[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高校创建工作年年上台阶[N];安徽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鲍道苏 李燕铭;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记者 柯昌万;陕西严禁高校“双轨”收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记者 范绪锋;让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黄顺安,周学宁,杨明明;外教纳税占厦门高校个税三成[N];中国税务报;2004年

6 吴长亮;高校自主招生难“自主”[N];解放日报;2004年

7 记者 应丽斋 张敏 见习记者 郑炜君;对接 沟通 合作[N];嘉兴日报;2005年

8 李丹 马小宝;天大科技综合实力名列高校前茅[N];科技日报;2000年

9 记者董洪亮;高校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之一[N];人民日报;2002年

10 李安方;大学扩招的背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朱晓霞;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角色定位与成长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李松辉;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陈红梅;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江文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宝中;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基于博弈的互动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2 方万斌;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何飞玲;区域创新系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肖红艳;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泽娟;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雪惠;论生涯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步德胜;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常莉彬;长春市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2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22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