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解读:大学需要“牺牲精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丽;竺可桢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价值[J];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02期
2 张彬;;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典范——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张芳平;;校长当如竺可桢[J];教育;2007年20期
4 施雅凤;学习竺可桢崇高的治学思想和品德[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年01期
5 吴继霞;赵子真;;竺可桢人格特质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励如孟;;竺可桢的大学教师观与实践[J];师资培训研究;1999年04期
7 张彬;付东升;林辉;;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李更生;;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从竺可桢的人格魅力看浙江大学的崛起[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程融钜;竺可桢办学经验与教育改革[J];探索;198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斌;;学术自由与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为例[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郑素燕;;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刘海军;;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张俊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成功实施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大庆,康尔泗,Felix Blumer;天山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的降水特征[J];冰川冻土;1992年03期
7 李成智;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胡旭君;;专业互联网平台——双语教学在临床听力学中的应用和探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刘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10 张松青;;论大学校长与大学教师文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3 胥辉;姚孟春;;从大学的组织特征看学术权力张扬的现实价值[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姚孟春;胥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破解“三个难题”[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田联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与重构[D];南京大学;2011年
7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进;大学理念的知识审视与社会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肖兴安;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红军;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历宁宁;引入CI理念促进高校形象建设[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晓芳;新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邢桂芳;我国“985”高校教授队伍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凌燕;大学校训认知现状调查与笃行措施反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珊;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邢岩;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雁生;创立“历史心理学”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 王建华;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大学校长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朱晨海,孔克勤;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人格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4期
4 朱晨海,孔克勤;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人格的扩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5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6 李更生;;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从竺可桢的人格魅力看浙江大学的崛起[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郑剑虹;;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心理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4年01期
2 谢小波;试论竺可桢的大学理想[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02期
3 曹丽;竺可桢的大学教育思想与治校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刘琪,叶民;竺可桢学院优秀生选拔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7期
5 李忆华;凌均卫;;竺可桢的办学理念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朱之平;张淑锵;金灿灿;;从“竺马交谈”看西迁浙大的师生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2期
8 王大卫;周开迅;;辉煌的悲壮——1940至1947:浙大西迁湄潭纪实[J];生活教育;2011年09期
9 雷颐;像竺可桢一样当大学校长[J];科学中国人;2005年07期
10 王淑华;;对新时期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熊慧素;李宏翰;;恋爱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昕璐;陈友庆;;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佳琪;;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光凡;;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耿建扩邋傅春秘;秦皇岛“大学生低保”何以闲置[N];光明日报;2007年
10 王勇;留住大学生“村官”好处多[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宗桂;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6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8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