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专业“沉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23:49
【摘要】: 高等学校采取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各项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校专业与社会职业的简单对应被打破,高校专业在数量、结构及教育质量上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这样,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校,一方面仍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扭转了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局部过剩,部分专业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现象日益突现出来。 笔者有感于本科就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的诸多困惑,结合在某独立学院实习时的所见所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笔者借鉴管理经济学“沉没成本”的概念,将向专业教育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通过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回报的现象界定为专业“沉没”。本文围绕专业“沉没”这一核心议题,分四个部分展现了笔者对该专题所进行的思考。 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首先对几种流行的关于高校专业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专业内涵的见解:专业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其它可利用的资源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笔者随后将我国高等学校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及变革过程归入移植前苏联模式、急进与调整、恢复与发展和改革与创新四个阶段进行考察,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 第二部分为对高校专业“沉没”进行的现象描述。笔者从“‘样样通,样样空’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兴也忽,其亡也勃’——华南地区某独立学院部分专业建设浮沉记”两个个案出发,对高校专业“沉没”现象的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其有四种表现形式:1.新增专业未通过审批,或已有专业被停办,造成投入的教育资源“沉没”;2.专业招不到生或招生不足,造成教育资源闲置而产生隐性沉没成本;3.专业一定比例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造成毕业生人力资本的“沉没”;4.专业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造成人力资本的部分“沉没”。笔者概括出发生专业“沉没”现象的六大危害:1.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牵制经济发展;2.形成路径依赖,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3.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4.阻碍社会流动,影响社会稳定;5.影响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信心;6.加重社会保障压力。 第三部分为对高校专业发生“沉没”现象的原因分析。笔者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高校专业“沉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1.传统职业教育观的失察;2.学科专业管理体制规范功能的失灵;3.学科专业结构的失序;4.专业定位的失准;5.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失德;6.专业口径宽窄的失当;7.课程设置的失效等7个原因是造成高校专业“沉没”的内部原因。而高校专业发生“沉没”的外部原因可以归纳为:1.传统文化的羁绊;2.劳动力市场分割;3.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部分为笔者给出的防范高校新增专业“沉没”的6条建议:1.树立“大职业教育观”;2.借鉴他国经验,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专业管理体制;3.调整制度设计,规避高校管理者的道德风险;4.建设质量上乘、数量足够、管理灵活的动态课程体系,提高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5.与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6.谨慎应对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2.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涂宏坤;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3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53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