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贷款债权人主体多元化构想
发布时间:2020-06-13 02:03
【摘要】: 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良性运行的同时面临政府、银行、高校及学生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学生想贷而不能贷、银行不想贷而必须贷、政府和高校都面临无奈的选择。通过对国外资助政策的发展趋势、助学贷款与学费相互关系、助学贷款的有效运行机制以及助学贷款的理论与目标的研究,我们对如何改革助学贷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在对国内助学贷款制度改革相关讨论的分析中,我们认识到如何改革助学贷款制度,才会增进运行效率,使助学贷款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政府、银行、高校与学生四方的利益。 尽管学者们对改革助学贷款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其讨论大都处于线性思维的方式中,没有突破原有框架。我们认为,应在助学贷款债权人主体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主体多元化;同时坚持“立足政策性,兼顾商业性”,缓解助学贷款主体间的矛盾,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助学贷款的风险。构想中的助学贷款机制受到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出现的逆向选择现象,以及助学贷款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等理论的启发,因而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文中我们也探讨了构想中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以及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在新机制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对比中对构想的助学贷款机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制度重构的成本、国家意愿、诚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助学贷款债权人主体多元化的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7.5
本文编号:271046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盛丽,雷万鹏,孔繁盛,钟宇平;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贷款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 李文利;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贷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杨建生;黄树标;;美国高校助学贷款立法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李菁;王宗军;;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估与规避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陈国治,邹青;构建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解套助学贷款回收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黄维,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超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J];法学;2000年04期
8 黄维;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创新:功能金融理论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10 李文利,魏新;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大宇;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0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