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学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16:39
【摘要】: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样,在社会转型期,必然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突出问题,而“主体性德育思想”也正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 高等学校处在面向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前沿,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德育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性、选择性明显增长,同时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将更为加剧,这些事实昭示,高校德育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学生的发展现状,无视他们主体意识的彰显,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将会使德育导致失去实效性,流于形式的境地。因此,现实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和思路,站在教育创新的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高校德育的自身改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一方面,社会在生产着人,另一方面,人也在生产着社会。因而,主体性德育势必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等学校在竞争过程中惟有创新、发展才是唯一出路。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为我们德育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德育的目标, 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在德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 性,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 本篇论文从四个方面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第一部分 从阐述德育的基本涵义入手,对主体性德育的概念、基本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针对传统德育观念的弊端,论述了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德育观念创新的 前提,是德育实践和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必然成果;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 分,论述了主体性德育提出的理论依据,对主体性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体系的设定 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第四部分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行为能力、进行思想 品德课教学改革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等方面论述了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推 进。 主体性德育的研究是当今德育界处于探索性的比较新兴的课题。作为对传统 灌输式德育的扬弃,主体性德育变革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动性,而倡导参与 和体验,变革传统德育的社会本位倾向,从追寻道德的人性意蕴入手,重构道德 的生命性和德育的生活价值。与传统德育相比,主体性德育以一种新的形态,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德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观 念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思想。因此研究高校主体性德 育对于高校德育改革和德育理论创新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克服传 统德育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一般化倾向,从而提高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主 动性和实效性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本文着重对主体性德育的构建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德育实践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我们的教 ‘育目标和要求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与体验,经过个体自觉自为的转化,努力使学 生成为时代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遵从者、倡导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创新和 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和主体性德育垦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新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商科大学生德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1期

2 赵新明;;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3 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年03期

4 张小妹;;走出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5 李田甜;;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6 邹步云;;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7 汪立民;;这里的德育静悄悄[J];基础教育;2007年02期

8 王小丽;;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浅析[J];学周刊;2011年06期

9 赵清淼;;注重学生的“德育”[J];学周刊;2011年09期

10 张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情商”概念在德育中科学渗透的意义[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钟涛;高宏锐;;科学课上进行德育,我这样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3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4 张军英;;德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王仕民;;论德育政治功能的发展[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在明;;一次误会引发的德育思考[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沈晓勤;;在德育中闪烁学生的主体之光[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丽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与高校德育发展新趋势[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李大伟;张雪梅;;建立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德育新舞台[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檀传宝;德育之重[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宝锋;东港三中让德育成为唤醒教育[N];辽宁日报;2005年

3 陈生权;让德育深入每一个孩子内心[N];张家界日报;2005年

4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5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6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7 段文若;探索德育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N];北京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倪蔚薇;“新德育”,不只是一个面孔[N];无锡日报;2008年

9 张越;营造和谐德育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记者李明慧;地区表彰德育达标校[N];哈密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3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5 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储涛;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董宇艳;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7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郝俊宇;试论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主体德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家宁;论和谐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秀玲;高等学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3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3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c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