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现代智慧

发布时间:2020-06-15 03:41
【摘要】:《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述评[J];南开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罗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杨国荣;;心学的意义之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尉利工;;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中明;;论大国[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与美国”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On Great Nation[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5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10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伟刚;科亚学院创业教育体系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开国;《大学》、《中庸》的道德主体自觉论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刘登科,刘兰贵;《大学》价值体系的历史诠释及其现代转换[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曾品元;;《大学》之道学阐微[J];求索;2010年03期

4 杨千朴;《大学》德育思想简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年02期

5 卢先明;;《大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云梦学刊;2009年06期

6 韩启德;做人是根本[J];初中生;2005年17期

7 王言法;;论《大学》与大学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建宏;;《大学》本义——礼制文明精神的总结[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刘静;;《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广西教育;2010年24期

10 王建宏,朱丹琼;论朱熹的《大学》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达文;;从《大学》之不同疏解看中国的解释学——写在汤一介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之际[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吴培德;;《大学》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何东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陈秀鸿;;固守德育为首,回归生活世界——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姜_g;;段正元论《大学》的亲民之道[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蔡正发;;官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志漧;;《大学》“格物”读为“观物”说——“格物”本义钩沈之三[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8 乐爱国;周翔;;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科学”[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9 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肖宏;高亮;;道路与铁道工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鞠昭 上海总队三支队;善于修己安人[N];人民武警报;2011年

2 太原师范学院院长 王尚义;大学之道[N];山西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蒋安杰;徐显明校长领悟的大学之道[N];法制日报;2010年

4 明四新;哈佛课堂的大学之道[N];中华新闻报;2005年

5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导,现正在耶鲁大学访学 罗培新;大学之道 亦在经营[N];法制日报;2009年

6 庞晓蓉 邵云;传承大学之道 建设平安校园[N];青海日报;2010年

7 记者 俞菀 杨金志 仇逸;大学之道在于“服务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见习记者 李仁平;寻找大学之道(下)[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田晓玲;大学最重要的是学生[N];文汇报;2007年

10 见习记者 郭钇杉;寻找大学之道(上)[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章启辉;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邹晓东;《大学》、《中庸》的生存意识: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虹;王阳明哲学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03年

2 周宏;《大学》的理想人格诉求[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杨;《大学》与宋明理学[D];天津大学;2008年

4 赵福艳;认知心理域境下的《大学》德性修养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炯;《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D];郑州大学;2009年

6 曾军雄;《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菲;朱熹与王阳明哲学基本路向之比较[D];苏州大学;2007年

8 马宁;《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屠建达;《大学》的张力[D];北京大学;2007年

10 王岩磊;基于哲学基础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人本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3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3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