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名师”评选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02:27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之际,教育部自200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教学名师的评选表彰工作,这一措施甚为及时、极为必要,其意义绝不仅限于褒奖先进,确立“名师”的标准,而且对未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养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基础。 “名师”的概念,经历了从民间的“名师”到制度的“名师”的理解过程。现代的“名师”,应是在充分尊重民间性“名师”意愿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制度性“名师”的内涵,把二者合为一体。我国现行的“名师”评选机制研究主要应从评选的目标、评选的指标体系、评选的过程来进行考量。 为使“名师”评选充分发挥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就必须改革“名师”评选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名师”评选未能体现民间性与制度性统一;二是“名师”评选中民间主体地位旁落;三是“名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认可程度偏低;四是“名师”评选重绩轻效的倾向明显;五是“名师”评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缺乏。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名师”评选现状,提出了完善“名师”评选机制的若干建议:“名师”评选应体现民间性与制度性的统一;要兼顾教学过程与教学、科研效果的一致性;评选的指标体系应由预定走向生成,突显集体共识;建构多元主体参与评选的协调机制;建立检验评选效果的“反评价”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9.2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王涵平,周鸿敏;名师成才规律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吴红斌,吴伦敦;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胡福贞;失语与喧哗——教师评价实践中的话语现象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6 王荣德,王嘉德,钱学芳;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名师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周红;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04期
8 王景英,梁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9 秦发盈;我国优秀教师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探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毓s
本文编号:2718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