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1:42
【摘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后,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日益凸现出“杯水车薪”的矛盾。为缓解经费短缺,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作出了重大调整——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此项制度经过几年的试点运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由于国家经济总体不发达,且发展极不均衡、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甚至个体家庭差异很大,一些学生及其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因贫失学,因学致贫时有发生。为了让每一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引进了国外的做法,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学生贷款。目前,我国的学生贷款其实是一种无担保的商业银行信用贷款。这项由政府强制推行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矛盾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以来,进展一直缓慢。特别是进入偿还期后,普遍出现了学生欠贷违约现象,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贷款回收风险。因此,如何改革我国学生贷款的运行机制,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学生贷款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学生贷款制度能否健康良性运转,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生贷款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学生贷款的运行机制及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与管理作了深入探索,运用了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因子分析、博弈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学生贷款政策的改进和有效实施作了理论分析和实践层面的探讨。 (一)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全面回顾了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等基础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开展学生贷款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此外,本文还进一步从公共经济学理论这个新的视角上补充探讨了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问题。这也是学生贷款能否持续高效运转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离不开学生贷款,学生贷款应该与高等教育收费配合起来,从而达到效果最优。 (二)学生贷款产生并发展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贷款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效果却不太理想,甚至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总结并分析了国际上开展学生贷款的经验与教训。吸取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起步晚、尚须完善的我国学生贷款制度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的学生贷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学生贷款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②政府至少应充当贷款的补贴者与担保人的角色;③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贷款方案是扩大一个国家或地区学生贷款规模的重要途径,学生贷款的具体方案要适合国情;④贷款的偿还机制须考虑毕业生的偿还能力,为此须设计多样化的偿还方式,分期偿还额度要在可承受限额之内;⑤建立完善的税务征管系统和公民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我国学生贷款制度自1999年正式推行以来,其产生的背景与其它国家或地区有许多的类似之处,也有自身特点。实行的时间不长,但历程曲折。本文从我国学生贷款的背景与历史沿革出发,全面回顾我国学生贷款的实践历程,并对目前我国学生贷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贷款的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要素解构方法,从我国学生贷款运行机制的贷款对象选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以及偿还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生贷款对象的确定上,由于我国学生贷款的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指标评分体系的贫困生确定方法,并指出对象确定必须遵守的工作步骤和原则。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方面,本文认为合理成本分担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相对完善的成本确定模式;②全面兼顾各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原则:③最大限度弱化成本分担的负面影响等。笔者还提出了构建有效成本分担机制的改进办法:①确定政府在成本分担中的主体地位;②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资助:③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匹配评估体系;④明确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成本分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⑤在偿还方式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建立以分期偿还为主体,适当按地区收入比例和提供国家代偿职业为两翼的偿还体系,即“一体两翼”的学生贷款偿还机制。这样既能促进我国贫困山区或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以及社会地位欠佳的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又能够给予接受贷款学生多样化的偿还方式选择,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生贷款运行机制。 (五)学生贷款是没有任何保证方式的纯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作为学生贷款的主要发放机构,无疑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学生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成因,重点应用了博弈方法从商业银行与受贷学生两个角度对学生贷款的风险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六)基于上述风险分析,本文从银行角度对商业银行学生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学生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学生贷款风险的管理,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①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基金制度;②学生贷款证券化;③建立有利于学生贷款风险管理的政策机制等。 学生贷款制度是实现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权利、确保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这项制度必须切实深入地开展下去,本文针对学生贷款制度在现实运行过程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观,对学生贷款的运行机制以及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受作者学术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某些分析可能不透切,有一些解决措施的可行性还值得商榷。因此,对我国学生贷款进行深入研究的路途还很漫长,笔者只想在此抛出一块“砖“,期待引出更多的“玉”。希望更多学者参与研究,早日解决我国学生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让这项制度真正利国利民。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5;F832.479
【图文】:

金额,学生贷款


图5.1我国学生贷款累计申请金额与实际签约发放金额对照1资料显示,累计申请金额与实际发放比ZOco年是3.24倍,2001年高达是3.21,2003年是2.02,虽然从2001年开始出现下降迹象,但是绝对款缺口问题依然严重,如果考虑多数地方高校未申请学生贷款的贫困生,严重。资料来源:部分资料转引自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国家助学贷款问告》①

毛入学率,学生贷款


使获得贷款的过程更加公平,在借鉴国外经济需求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近几年的实践实际,本文认为有必要构建适应我目前国情的学生贷款对象认定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5.2.3.1学生货款对象选择及缘由我国学生贷款自1999年实施以来,一直以家庭经济贫困生作为唯一受益象,这是在目前国家财政资金紧张情况下的一种最优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教育财政困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入学需求在增长明显,而国经济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总体实力弱、政府的财税能力有限,因此形成持增大的供需缺口。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够,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有:一是我国总体上受教育人口多,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在持续扩大,高等教毛入学率在增长。图5.2是我国1990年到2004年的毛入学率变化情况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孝民;;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03年04期

2 杨克瑞;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王鹏飞;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改革助学金及学生贷款制度[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10期

4 黄维;周霞;;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国外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5 赵中建;亟待建立新的学生资助制度[J];现代教育论丛;1994年06期

6 占盛丽,雷万鹏,孔繁盛,钟宇平;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贷款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7 D.布鲁斯·约翰斯通,沈红,李红桃;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适用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陶红;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J];教育与经济;2005年01期

9 ;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12期

10 梁爱华;沈红;;加纳养老金学生贷款及其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季俊杰;;中国学生贷款补贴的演变与发展趋势[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沈华;;校园地与生源地学生贷款运行效率比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飞琼;沈红;;中国学生贷款信用担保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梁爱华;沈红;;加纳养老金学生贷款及其失败原因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魏黎;;美国和瑞典学生贷款还款豁免政策比较[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丁建福;;学生贷款:政府的职责及其评价指标[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陶红;;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刘秀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许长青;;高等教育投资战略:基于泰国学生贷款的案例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冬素 实习生 池勤艳;国家助学贷款这样办理[N];浙江日报;2005年

2 记者 董纯进;2000万贷款助学高校贫困生[N];海南日报;2005年

3 赵静;墨尔本大学:紧急学生贷款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孙媛;TALF推出效果惹争议[N];证券时报;2009年

5 刘芳;美再出资2000亿美元刺激消费信贷[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颖;按时还贷就是造福学弟学妹[N];福建日报;2007年

7 特派记者 吴晓鹏;美财政部脑筋急转弯:保尔森欲改7000亿美元救助方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楚琳;美国未来5年的高教施政纲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JUDITH SCOTT-CLAYTON 编译 严珂;学生贷款违约形势严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记者 陈娟;我市将从8月起接受学生贷款申请[N];桂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灿平;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梁爱华;社保机构回收学生贷款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丽芳;“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国际模式与中国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玉;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志杰;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涛;发展中国家学生贷款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徐艳;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李萍;学生贷款财政贴息及相对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唐捷;国家助学贷款项目违约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濮筠;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比较与构想[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传倩;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银成;教育资助的公平与效率探讨[D];浙江大学;2001年

8 褚萍;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陈俊;我国高等学校学费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霞;社保卡降低助学贷款风险的可行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9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9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