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论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20-07-14 06:35
【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德育属于灌输德育,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德育研究中日益突出人文缺失的弊端,其根源在于交往的缺失和目的理性的盛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交往理性的角度出发,确立“交往德育”理念。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领域,用马克思所设想的交往理论模式:“主体—客体—主体”模式,重新审视和反思德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把传统的工具性德育转变为主体间性德育尝试探讨高校交往德育模式。本文就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出发,全面系统的对高校交往德育模式这一模式进行阐述。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品质的精神交往,高校交往德育是高校师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构建一定是双向构建。其核心要求是相互理解。 第二部分从以“人”为本出发,从教师的长效工作机制、学生的自我育德机制、和谐环境育人机制三方面分别探讨高校德育的实现机制,从而阐释出高效德育应从交往出发,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高校交往德育模式。 第三部分从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出发,试着探讨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构建道德交往情景,开展以交往活动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活动,高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人之共性存在的生活世界,追求可能的幸福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富兴;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2 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孙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识“全球化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4 何雪莲;“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陈金春;;坚持高校德育重在自我教育的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6 田杨萌;杨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7 王淑芳,王洪欣;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8 彭未名;生存与觉解:交往德育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9 王萍霞;交往:架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2期

10 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本文编号:2754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54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