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6:59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己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最终将归之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工程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对一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有着至关重要影响,故各国无不将之摆到一个新的战略位置上。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国,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培养模式是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优化设计及诸因素间的组合。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即对同一类事物具有普遍适用的典型指导意义。研究生培养模式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一种样式和运行方式。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及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即以模式研究的视角来观照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问题,重点是对美、德、英、法四国的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培养方式三点上,其中培养方式主要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导师指导、论文撰写与答辩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目的在于为构建我国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参考。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历史与现实、国际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六点参考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孝文;;交通类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江松琦;;EIP-CDIO:一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9期

3 余晓明;;浅谈工程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7期

4 周小理;姜超;马忠才;刘宇陆;;“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8期

5 邱洪兴;冯健;吴京;童小东;叶继红;;工程建设精英人才8年连贯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3期

6 陆强;;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必要性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年04期

7 北京七校课题组;课题总研究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8 刘祖润,聂荣华,吴亮红;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02期

9 王沛民;工程专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初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10 于娟;吴静怡;;能源动力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秀坤;邵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孺;;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志军;;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4 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5 杨沐昀;赵铁军;;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弭洪涛;王忠礼;姜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汪木兰;朱晓春;王令其;华茂发;;自动化专业人才质量意识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培超;虞水红;袁宏伟;;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素质的培养[A];第六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冯琨 刘思思 整理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金振蓉;工程教育发生重要变化[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劲松;工程教育亟待改革[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朱振国;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实践能力[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姜澍 实习生 李莹;工程教育不是培养高级技师[N];文汇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徐敏 实习生 丁学勤;工程师应能动手动脑动口[N];解放日报;2006年

8 仇s

本文编号:2767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67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