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孝文;;交通类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江松琦;;EIP-CDIO:一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9期
3 余晓明;;浅谈工程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7期
4 周小理;姜超;马忠才;刘宇陆;;“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8期
5 邱洪兴;冯健;吴京;童小东;叶继红;;工程建设精英人才8年连贯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3期
6 陆强;;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必要性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年04期
7 北京七校课题组;课题总研究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8 刘祖润,聂荣华,吴亮红;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02期
9 王沛民;工程专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初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10 于娟;吴静怡;;能源动力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秀坤;邵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孺;;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志军;;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4 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5 杨沐昀;赵铁军;;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弭洪涛;王忠礼;姜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汪木兰;朱晓春;王令其;华茂发;;自动化专业人才质量意识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培超;虞水红;袁宏伟;;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素质的培养[A];第六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冯琨 刘思思 整理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金振蓉;工程教育发生重要变化[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劲松;工程教育亟待改革[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朱振国;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实践能力[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姜澍 实习生 李莹;工程教育不是培养高级技师[N];文汇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徐敏 实习生 丁学勤;工程师应能动手动脑动口[N];解放日报;2006年
8 仇s
本文编号:2767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6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