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8 21:09
【摘要】: 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了很大的拓展,高校肩负起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社会服务的三重责任。高校技术转移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校聚集着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和技术实力,它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的技术转移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制约,其中包括宏观和微观因素。 对高校技术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由实验室、产品化、产业化商业化三个阶段构成,根据高校在三个阶段的参与程度不同,可将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划分为内向型、合作型、外向型三种基本类型,在三种基本类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转移模式,诸如:专利许可型、知识产权入股型、改制型、创建大学科技园型、高校衍生企业型、学生创业型等等,本文对多种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具体案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工作起步较早,对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对国外已有经验的借鉴和思考是必要的,本文对国外高校技术转移进行了宏观环境建设和具体模式的操作两个方面的分析。 重庆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同时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以重庆大学的技术转移情况作为案例作更深入具体的调查和思考,有助于了解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最后,综合前文,为改善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现状,本文从高校、企业以及政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4.6
【图文】:

企业参与,共同参与,高校,基本类型


选择机制则在这些多样化中进行筛选。渗透性4.2 所示,在高校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之间要素渗透得越多、业之间关系越紧密,就越有利于高校的技术实现转移。可以说,大学技义上是一种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的转移更加依靠技术中技术诀窍、经等隐含知识的转移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仅是技术与资金两种要素的转化,而是包括了人才、技术、研究能力与、市场能力等要素之间的传递与交流。技术转移模式校技术转移基本模式校技术转移模式图示及分析面的高校技术转移过程的阐述,以此为基础来探讨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技术转移过程中,按照高校与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模式粗略的分为三种:外向型、内向型、合作型[15]。实验室阶段 产品化阶段 商业化、产业化

作用图,科研创新,高校科技,科技界


论文 7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制7 对策和建议术转移,必须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共同高校科技转化模式,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体系”概念不仅包括科研开发工作,而且包括技术转知识的传播和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这个体系的人员人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和科技界之间进行沟通。系统里,三方的作用如图 7.1 所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文斌;;浅谈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罗利华;吴铮悦;屠海良;;南京提升技术转移水平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年07期

3 孙丽文;李娜;刘伟;;高校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刘康成;;国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3期

5 徐升华;李山;;校企知识转移的情境、渠道与模式选择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1期

6 余振刚;王强;靳晓宏;;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我国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J];情报杂志;2012年12期

7 张也卉;刘林青;;大学技术转移中的专利作用——基于界面理论的考察[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5期

8 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宝忠;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臣业;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孟庆敏;科技服务业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李山;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5 张娟;大学技术转移项目管理理论及运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守杰;江苏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方式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3 惠玫;北京高校专利商用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张路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专利转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蔡联;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邹小伟;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3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73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b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