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

发布时间:2020-08-09 04:21
【摘要】: 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党和人民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提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而,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制度之公正、结构之合理、也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道德人格的构建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最具根本力量的人,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动主体,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道德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分析教育部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结果及本人在西安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总体判断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道德人格塑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有其不同层次的目标,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真善美、追求幸福生活。针对现阶段的具体现实,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应有其现实目标: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与大学生自律性人格。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内容体系,包括构建原则与构建内容目标。 最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和措施,主要途径有三个: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途径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具体措施有: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视榜样的力量,进行示范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格培养队伍;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不断创新。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唯物辩证法,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建设问题,旨在积极倡导健康道德人格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期望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纯;;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建设和谐社会题中之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张传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公平[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卢静;张悦;;转变刑事诉讼理念 适应和谐时代精神[J];前沿;2011年12期

4 张传泉;;和谐社会出场中的社会公平[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王艳;;论休闲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融合——以长沙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07期

6 华建军;;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06期

7 蒋慧银;;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不同阶段中的作用[J];华章;2011年13期

8 杨晶;;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J];神州;2011年14期

9 白天寅;;关于武术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10 惠蔚航;;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明君;李云平;;人性化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晓静;许月潮;李慧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的要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3 孙路宝;;浅议和谐文化[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盖玉彪;陈伟;;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军事司法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潘兆康;;和谐社会视野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新视角:恢复性司法模式[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许宁;;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出狱人保护制度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9 刘晓梅;;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杨崇华;张美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2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3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秉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宝珍;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2 顾丽;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杨静;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危机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小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5 顾晓卿;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胡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刘跃亭;加快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文大山;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任占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新市民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86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86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