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

发布时间:2020-08-17 08:14
【摘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加上自身固有的矛盾,大学渐渐迷失了本性,导致大学精神渐趋失落。追寻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是激励和推进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大学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完善大学理论,是对大学物质层面研究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对大学精神的研究,也有利于科学界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对大学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首先系统考察了中西方大学精神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精神的概念内涵,将大学精神界定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价值和规范体系,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选择、积淀、内化而形成的。从大学的本义及其历史演变中将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和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建立在上述解析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现代大学精神失落的时代表征、原因及实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认为历史根基的薄弱及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式微、行政本位与学术本位的矛盾冲突、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以及大学人对精神追求的自我放逐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精神的渐趋失落,而其失落的实质乃是大学固有矛盾即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大学自主性与依附性、大学传统与时代变迁、知识的“有用”与“无用”等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失衡的体现。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笔者尝试着提出了重塑大学精神的策略与建议。重塑大学精神,首先要对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认识到大学组织的根本特性为学术性与教育性,学术是大学的身份标识,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基本使命。同时,保持大学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张力,在大学与市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度”。其次,重塑大学精神还需要从传承与超越、外塑与内化双重维度着手。在守望优秀大学传统的基础上也要有所突破和超越,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精神更应注重凸显卓越意识、彰显个性发展、培育开放与宽容、反思与批判、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精神。构建外部制度,培育大学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培育社会民主自由氛围,为学术自由提供一定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同时,完善内部制度,呼唤大学人的精神回归:培育学术自由理念,加强学术道德自律;提炼大学校训,创建良好校风;大学人对大学精神的重新认识、自我涵养和努力践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洋;;立足当代大学精神的德育创新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年05期

2 卢甲甲;;迷失的大学精神[J];商周刊;2011年19期

3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J];教书育人;2011年24期

4 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寻找大圆[J];数学大王(低年级版);2008年11期

5 李瑾;;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刍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6 周倩;乔丹;;大学精神的哲学视界[J];南都学坛;2011年05期

7 ;大学精神:如何迎接发展战略的“拐点”[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叶启民;;由考研率谈大学精神[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9 许海蓉;;八月无处安放的伤感[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1年Z2期

10 宋文生;;浅谈大学精神的演变与重构[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梓坤;;论大学精神[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3 白玮;;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陈文建;;新形势下榜样教育的失落与追寻(微型课题调查研究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朱大章;江鸿波;;基于高校学生德育的大学校史教育体系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刘志安;;西部山地大学校园规划初探——以毕节学院校园规划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柏;梅全亭;何志新;张恒;梁伟;;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学生态校园建设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9 赵鹏大;;在新起点上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燕波;;论创新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兼论“大学精神”对科技创新的作用[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默雨;何为大学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张培元;“民工禁入”亵渎大学精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玲 通讯员 陈昭华;发扬大学精神服务“智慧佛山”[N];南方日报;2010年

4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郑永扣;如何培育我们的大学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5 金家新;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大学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李纯一;以纪念讲座传承大学精神[N];文汇报;2011年

7 周虎城;大学精神的失落不是靠权钱来拯救[N];南方日报;2011年

8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陆金国;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记者 陈f^ 宋冰;寻找大学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关晶 尹奎杰;论大学精神[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田涛;论大学精神与校园景观的人文营造[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5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95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9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