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20:47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高科技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各个地区都在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旨在提高区域的科技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在科技创新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高校科技创新的系统问题,提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是由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五个子系统组成。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高校科技创新有效性的特征分析,并详细地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竞争力,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由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构成,建立了一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1997年至200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运用组成分分析法,对华东六省一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研究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明确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华东六省一市中的位置,并得出结论与启示。 根据分析的结论与启示,文章提出福建省要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具体分析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意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主体及其功能,以及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详细研究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增强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战略和任务,并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与任务。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提出增强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学位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644
【部分图文】: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主体互动


3.1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主体与功能3.1.1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主体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以知识创新和识传播为根本任务,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的一个分工协作的多次组成的创新系统,是一个涉及高校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技术创和制度创新等复杂因素的创新系统。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其中,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提供人才和知识技术的主体;政府是高校科技创新投政策支撑、宏观管理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投入与需求的主体,同时,是高校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的主体,主要为科技创新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金融机构是科技成果产业与市场化投入的主体,各主体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相互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体系成互动效应。如图 3-1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芬;;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2 ;把加强创新能力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4期

3 黄山山;;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6期

4 陈丽君;;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5 曹冬凤;;刍议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6 柴惠霞;;中学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7 孟玉芝;;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开始[J];学周刊;2011年27期

8 沈澄;;论创新能力之构成与开发[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招晓玲;;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南方论刊;2011年S1期

10 梁惠仪;林来兴妹;张艳玲;曲戎梅;陈白虹;;完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彭兴黔;;发挥结构设计竞赛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宫芳;;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5 廉凤梅;季贵斌;侯永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6 刘晓敏;;国家创新能力预警研究初探[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陈小刚;陈俊风;林善明;;《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培霞;;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术峰;;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摇篮[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候玉奇;;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薛澜 何晋秋 朱琴;高校科技:发挥优势寻求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珊;提高创新能力也有捷径[N];中国汽车报;2005年

3 北京首放;高校科技股有望反弹[N];中国证券报;2004年

4 李希信(作者系中共陵县县委书记);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N];德州日报;2005年

5 罗伯特·阿德勒 张亮编译;创新能力会回到中世纪吗?[N];科技日报;2005年

6 陈庆强(作者单位:长沙指挥学校);注重提高创新能力[N];人民武警;2005年

7 秦安县郭嘉中学 徐志强;如何培养化学创新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8 记者 宋茜;我省创新能力显著提高[N];江西日报;2009年

9 记者 洪琦 张瑛;宁夏农林科学院勤奋读书提高创新能力[N];宁夏日报;2009年

10 徐珏;坚持科学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N];上海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靖宇;中国高校科技企业规范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邓立治;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雷小毓;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2 蒋冰峰;大学物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云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正荣;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阎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吕绍锁;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一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5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15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