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8:04
   科学文化包括“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内容。所谓“形而下”,即科学的器物层面,指的是科学在知识、方法、器物、技术层面上的内容。它所体现的是科学的工具价值。而科学的“形而上”的部分,即它的“道”这一层面,指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在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科学的“形而下”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等;而其“形而上”则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伦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美等。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整体之下。可是科学中“形而上”的内容多数情况下是隐晦的,它不象科学理论那样被人们明确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而只是蕴含在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之中,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但是却是科学存在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科学文化所包含的这些层面的内容,都要通过科学教育内化到人的身上,成为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科学素养。换言之,科学教育所传递的就应该是完整的科学文化,其本质实际上就应该是科学素养教育,即向学生既要传递“形而下”这一层面的内容,更要传递科学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形而上”这一部分内容。具体的讲,就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更需要让学生领悟科学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掌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思想,形成符合科学伦理规范的科学品德,理解科学中所蕴含的美并提高科学审美能力等等。只有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科学文化教育,才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科学文化的精髓——科学精神,并最终内化和积淀为个体具有某些共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即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在人身上的内化,它在本质上与科学文化是“同构”的,包括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美的感悟,对科学伦理的遵循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内化。 对于接受不同层次科学教育的群体来说,所具有的科学素养水平是有所差异、有所侧重的。 对于一般公众(指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以下的公民)而言,在接受了一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应该了解基本的科学术语与科学观点,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从而能够具有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②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还应该能够深刻理解现 WP=4 代科学对他们生活的介入,以批判性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理解科学自身以及客观世界。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以及可错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能够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等不良的社会现象。 而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体能否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而且还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要比一般公众深刻的多。也就是说,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的层次要高于一般公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但需要系统的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研究,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②透彻地理解辩证主义唯物论认识论的实质,灵活掌握并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具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力。④领悟到科学中美的存在,并使之升华为更高级的情感。⑤在科学伦理的规范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⑥真正的做到继往开来,既成为科学的继承者,又成为科学的发展者。 可是当科学举着功利的旗帜进入学校的时候,它的整体性价值却被割裂了,科学在其他方面如科学精神领域的宝贵财富,并没有象它的实用部分那样全面进入学校,而是不同程度的遗漏与流失了。导致目前的科学教育可以说是畸形的,至少是不健全的,它充其量只是一种科学知识教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②将科学静止化、僵化;③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 所以,在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学生,使之去适应我们有待提高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我们并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必须调整、改进相应的教学及其管理,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二,科学教育体系自身的完善;第三,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营造。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银明;;刍议物理教学应提高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J];科学教育;2011年04期

2 王建兴;;开展化学小论文活动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7期

3 臧维臣;;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8期

4 杨炼;;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浅见[J];四川教育;2011年06期

5 杭永红;;关注活动细节 培养科学素养[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6 李桂芳;;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由“观天认星”活动想到的[J];科学教育;2002年05期

7 封大江;王金星;;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8 潘旭东;;浅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03期

9 柒军强;;中学开展科普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与报告[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10 舒志国;;从质疑中提高科学素养——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琐谈[J];教育;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红;;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苏香妹;;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理论和行动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3 陶小敏;;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4 蒋建平;;重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技艺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缪天生;;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6 张文静;辛涛;;学校教育资源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徐蕾艳;;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幼儿科学素养[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8 曾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的现实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9 李红;;构建和谐社会 让更多的人分享科技的营养[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杰;;以史为鉴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晓原;为科学文化传播再添新途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旭红;要重视青少年科学与文艺素养的培养[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3 ;你的科学素养怎么样?[N];重庆日报;2005年

4 朱册;提高科学素养好[N];大理日报(汉);2005年

5 本报记者 赵凡;时代呼唤地球科学文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黄炳芬(作者单位:自治区科协);提高妇女科学素养[N];广西日报;2004年

7 王春枝;科学素养高于公众[N];北京日报;2000年

8 周士君;国人科学素养低的背后[N];中国审计报;2005年

9 记者 杨元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N];大同日报;2005年

10 金振蓉;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蔡其勇;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6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7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浙江大学;2004年

9 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萱;基于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宋怡;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推进STS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丽娇;论公众正确的科学观及其确立途径[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李克兰;论对话原则下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杰利;创设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情境的分析与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杜颜伶;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思想培养科学素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永峰;中学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汪阳;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金玲;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科书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建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6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16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