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合理转型
发布时间:2020-11-03 09:34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大众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由对就学机会的满足转变为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在影响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当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否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至关重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沿用的封闭、定向型的培养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开放式的教师培养制度。高师院校转型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一部分院校已经开始了转型改革。如何进行合理转型,保持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及现实挑战、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合理转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发挥教育学科优势以及教育硕士培养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第一部分简述了我国师范教育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就面临一系列挑战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如何从宏观上转型予以讨论。第三、四、五、六四部分分别从微观层面(相对于第二部分)即课程设置症结及改革方向,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如何发挥教育学科优势以及教育硕士培养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两个新问题等来具体论述如何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合理转型,保持并发扬师范性特长,从而达到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满足大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658.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及现实挑战
一、近代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 清末创办第一所师范院
(二)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制度的第一次改造
(三) 1922年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反动
(四) 30、40年代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
(五) 解放以来师范院校的发展
二、现阶段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 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师范教育的压力
(二)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等的超常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压力
(三) 高校间实力竞争的压力使师范院校发展的前景是困难与机遇并存
三、师范教育基本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趋势
(一) 从自然养成到组织化培养
(二) 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三) 从职业定向到专业发展
(四)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
(五) 从以大学为本到大学与中小学校相结合
第二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合理转型
一、“高师院校转型”界定
二、以美国为例说明“高师院校合理转型”
三、我国的高师院校转型进程
(一) 国家教育政策支持
(二) 高师院校转型的内涵以及代表性范例
(三) 高师院校转型途径
四、针对高师院校转型出现的非理性倾向,提出保持师范优势的重要性
(一) 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关系问题
(二) 要处理好“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三) 要处理好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第三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师范院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二) 高师院校教材存在的问题
(三) 高师院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措施
第四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一、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一) 高师教育实习观念偏狭
(二) 高师教育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
(三) 高师教育实习基地缺乏
二、别国师范教育实习概况
三、改变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一) 教育见习
(二) 教育实习
(三) 教育研习
第五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发挥教育学科优势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
(二) 教师专业化的具体指标
二、高师院校教育学科的现有优势
三、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一)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
(二)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困惑
四、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改革构想
(一) 重新确立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
(二) 重新构建内容体系
(三)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四) 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五、高师院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的具体举措
(一) 改变师范生培养模式
(二) 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比例
(三)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第六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两个新问题
一、教育硕士培养
(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引入
(二) 加强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一) 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概况
(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以及合理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献综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答辩会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8413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658.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以及现实挑战
一、近代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 清末创办第一所师范院
(二)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制度的第一次改造
(三) 1922年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反动
(四) 30、40年代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
(五) 解放以来师范院校的发展
二、现阶段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 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师范教育的压力
(二)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等的超常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压力
(三) 高校间实力竞争的压力使师范院校发展的前景是困难与机遇并存
三、师范教育基本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趋势
(一) 从自然养成到组织化培养
(二) 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三) 从职业定向到专业发展
(四)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
(五) 从以大学为本到大学与中小学校相结合
第二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合理转型
一、“高师院校转型”界定
二、以美国为例说明“高师院校合理转型”
三、我国的高师院校转型进程
(一) 国家教育政策支持
(二) 高师院校转型的内涵以及代表性范例
(三) 高师院校转型途径
四、针对高师院校转型出现的非理性倾向,提出保持师范优势的重要性
(一) 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关系问题
(二) 要处理好“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三) 要处理好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第三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师范院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二) 高师院校教材存在的问题
(三) 高师院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措施
第四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一、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一) 高师教育实习观念偏狭
(二) 高师教育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
(三) 高师教育实习基地缺乏
二、别国师范教育实习概况
三、改变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一) 教育见习
(二) 教育实习
(三) 教育研习
第五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如何发挥教育学科优势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一)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
(二) 教师专业化的具体指标
二、高师院校教育学科的现有优势
三、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一)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
(二) 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教学的困惑
四、高师院校教育学科改革构想
(一) 重新确立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
(二) 重新构建内容体系
(三)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四) 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五、高师院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的具体举措
(一) 改变师范生培养模式
(二) 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比例
(三)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第六部分 我国高师院校的两个新问题
一、教育硕士培养
(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引入
(二) 加强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一) 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概况
(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以及合理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献综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答辩会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喻春英;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师范生职业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敏;师范转综合后的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郝向鹏;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8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6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