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2:47
在新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形势下,如何使毕业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从而也对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有关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理论阐述,所以,迫切需要经由实证研究的途径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科学评价体系,为人员选拔、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评定进行一点理论探讨,以增强人事选拔与配备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本研究首次经由实证的途径,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学生对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期望,以及教师群体对职业指导这一岗位的理解,通过因素分析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模型;然后根据收回的数据资料,分别了解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户籍、求职经历的大学生,不同性别、学校、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的教师,在素质要素的主要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上是否具有差异。 对55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素由8个因素构成,分别是“认知特征”、“任务特征”、“知识特征”、“动机特征”、“调控性”、“社交性”、“责任心”、“沟通性”; (2) 在对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8个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上,不同性别、户籍、求职经历的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之间具有差异。 对14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素由7个因素构成,分别是“认知特征”、“任务特征”、“知识特征”、“动机特征”、“扩展性”、“社交性”、“心理学知识”。 (2) 在对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7个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上,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年龄、学校、工作类型的教师之间具有差异。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645.1
【文章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介绍
1.2.2 相关研究简述--职业指导人员素质的研究
1.2.3 评价
2 研究构思
2.1 研究意义和目的
2.2 研究构思
2.2.1 理论假设
2.2.2 研究样本
2.2.3 研究步骤
3 研究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主要因素研究
3.1 问卷的总体构思
3.2 问卷的初步框架
3.2.1 实施访谈
3.2.2 因素设计
3.2.3 项目设计
3.3 试测过程
3.4 施测过程
3.4.1 学生样本
3.4.2 教师样本
3.4.3 分析与讨论
4 研究2 大学生在8个因素上的差异对比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研究样本
4.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4.4.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的方差分析
4.4.3 不同就业率专业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4 不同户籍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5 有无求职经历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5 研究3 教师在7个因素上的差异对比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研究样本
5.3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5.4.1 不同性别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2 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3 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4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5 不同工作类型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不足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9 附录
10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9496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645.1
【文章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介绍
1.2.2 相关研究简述--职业指导人员素质的研究
1.2.3 评价
2 研究构思
2.1 研究意义和目的
2.2 研究构思
2.2.1 理论假设
2.2.2 研究样本
2.2.3 研究步骤
3 研究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主要因素研究
3.1 问卷的总体构思
3.2 问卷的初步框架
3.2.1 实施访谈
3.2.2 因素设计
3.2.3 项目设计
3.3 试测过程
3.4 施测过程
3.4.1 学生样本
3.4.2 教师样本
3.4.3 分析与讨论
4 研究2 大学生在8个因素上的差异对比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研究样本
4.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4.4.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的方差分析
4.4.3 不同就业率专业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4 不同户籍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4.4.5 有无求职经历的大学生之间的T-检验
5 研究3 教师在7个因素上的差异对比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研究样本
5.3 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5.4.1 不同性别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2 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3 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4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5.4.5 不同工作类型的教师之间的T-检验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不足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9 附录
10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新宇;袁春平;;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志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文利;武汉地区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郭立艳;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祝治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能力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晓燕;专业化背景下中职职业指导教师能力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9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6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