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4:04
   本文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括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的内涵、功能、机制、环境及其影响等问题的结论。 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在正确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的基础上,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确提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四个方面挑战,总结了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削弱的四种因素。 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原则,并从创新的高度,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理论与实践成果。该成果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属于理论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评价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其影响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大学生及其特点
        (一) 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二)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变化
        (三) 大学生思想的时代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分析
        (一) 思想认知的界定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分析
第三章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 “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三) “互联网”的挑战
        (四) “社会转型”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效性归因
第四章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途径探析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原则
        (一) 尊重大学生思想认知规律的原则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 坚持教育主体性的原则
        (四) 坚持和谐教育的原则
        (五) 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
        (六) 创设互动载体的原则
        (七)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并重的原则
    二、探索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创新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珊;南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谢莉;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芳;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瑞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祁迪;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罗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新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8 孙传通;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吴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81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81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