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解读大学生逃课
发布时间:2020-11-14 01:16
大学生逃课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而针对逃课所采取的措施却收效甚微。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学生的视角解读大学生逃课,回答“大学生逃课行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和“逃课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两个问题。 大学生逃课是一个群体经常会出现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传递性,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本文首先叙述了一个学生逃课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变化:学校规范即主流文化的约束成为软约束直至隐匿,而逃课学生自己和他同学朋友的影响则日趋显现。然后本文归纳了大学生逃课形成与发展的5个条件,分别是重新认识大学课堂,强调优先个人目标,重新认识学生逃课、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外在控制的削弱。接着本文提出应当跳出教育失范的角度审视大学生逃课。本文的结论是逃课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亚文化形成过程,提出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亚文化。逃课学生与学校主导文化并不正面冲突,它只是一种风格化的反抗。逃课至少为提供了一个解决学生所面临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即逃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的矛盾。
【学位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2.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1.3.1 研究范式
1.3.2 研究问题的类型
1.3.3 质的研究方法:概念和要求
1.3.4 选择质的研究方法
1.4 理论框架
1.4.1 教育失范理论
1.4.2 亚文化理论
1.4.3 价值累加理论
1.5 研究过程
1.5.1 抽样方法和收集材料
1.5.2 资料分析和成文方式
1.5.3 我的思考和反省
第2章 一个逃课个案
2.1 大学之前:淘气的乖学生
2.2 新鲜人:懵懵懂懂
2.3 老手:愈演愈烈
2.4 结束:“回归课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逃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3.1 “我”的课堂:学不到什么
3.1.1 凑学分
3.1.2 独角戏
3.1.3 “吹水”的课
3.2 “我”的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3 大学“必修课”:关于逃课的认识
3.4 “一起逃课”:逃课的通常情况
3.5 软约束:关于逃课的控制系统
3.5.1 学校的规定
3.5.2 老师的规矩
3.5.3 作业和考试
3.5.4 “内疚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逃课:风格化的反抗
参考文献
附件1:给有可能参加此项调查的汕头大学本科生们的信
附件2:采访提纲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2883
【学位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2.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1.3.1 研究范式
1.3.2 研究问题的类型
1.3.3 质的研究方法:概念和要求
1.3.4 选择质的研究方法
1.4 理论框架
1.4.1 教育失范理论
1.4.2 亚文化理论
1.4.3 价值累加理论
1.5 研究过程
1.5.1 抽样方法和收集材料
1.5.2 资料分析和成文方式
1.5.3 我的思考和反省
第2章 一个逃课个案
2.1 大学之前:淘气的乖学生
2.2 新鲜人:懵懵懂懂
2.3 老手:愈演愈烈
2.4 结束:“回归课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逃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3.1 “我”的课堂:学不到什么
3.1.1 凑学分
3.1.2 独角戏
3.1.3 “吹水”的课
3.2 “我”的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3 大学“必修课”:关于逃课的认识
3.4 “一起逃课”:逃课的通常情况
3.5 软约束:关于逃课的控制系统
3.5.1 学校的规定
3.5.2 老师的规矩
3.5.3 作业和考试
3.5.4 “内疚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逃课:风格化的反抗
参考文献
附件1:给有可能参加此项调查的汕头大学本科生们的信
附件2:采访提纲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雅菊;;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凡纳;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意义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汤德君;乡村教师的“草根教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靳晶晶;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翔;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越轨行为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82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8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