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10:40
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体实现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化收入的理性预期,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性目标,还是实现人力市场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解决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高校和谐、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它与社会、高校、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2-2006年,全国高校的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在70%上下浮动,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城打工农民工就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就业人群的“三峰叠加”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学校原因,也有市场体制和个人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把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就业力作为切入点,在分析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策略的基础上,为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出一些意见,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价值、意义、视域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就业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结构问题的阐述,包括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的对就业力及其结构的不同理解。第三部分:集中阐述并分析了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视阈、价值与方法
一 就业力的理论分析
(一)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
(二) 就业力的结构
二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分析
(一) 英国学界重视对提升就业力的研究
(二) 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1. 将学生与工作相联系的重要性
2. 提升就业力的实践形式
3. 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
(三) 将就业力的提升嵌入课程中
1. 将就业力嵌入课程中
2. 技能强化项目(Skills plus project)
3. 结论
(四) 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1. 视就业力培养为一种过程
2. 项目主要承担者
3. 高校的活动举措
4. 国家技能发展项目
5. 帮助毕业生进入工作的计划项目
(五) 利物浦大学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案例分析
1. 利物浦大学就业力的开发
2. 在课程中审核技能
3. 院系中的就业力发展
4. 总结
三、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一) 加强对提升就业力的理论研究
(二) 强化基于工作的学习
(三) 将就业力融入课程中
(四) 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2006年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 范泽瑛,谢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08)
[2]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问题探析[J]. 何军峰,黄红球. 江西教育科研. 2006(05)
[3]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 范泽瑛,谢超,高磊.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0)
[4]基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教育工作初探[J]. 王祚桥,邹小荣. 科技创业月刊. 2006(05)
[5]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J]. 包尔泉,袁朝武,张群力.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4)
[6]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从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技能视角[J]. 李洁. 管理现代化. 2006(02)
[7]自我效能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新途径[J]. 蔡明俐,张晓明.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8]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 李敏,王秋波,王军,刘普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塑造“职业人”,提升“就业力”——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 邹渝,邵云雁.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10]就业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J]. 韩玉强.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6)
硕士论文
[1]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 王颖.大连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76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视阈、价值与方法
一 就业力的理论分析
(一)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
(二) 就业力的结构
二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分析
(一) 英国学界重视对提升就业力的研究
(二) 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1. 将学生与工作相联系的重要性
2. 提升就业力的实践形式
3. 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
(三) 将就业力的提升嵌入课程中
1. 将就业力嵌入课程中
2. 技能强化项目(Skills plus project)
3. 结论
(四) 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1. 视就业力培养为一种过程
2. 项目主要承担者
3. 高校的活动举措
4. 国家技能发展项目
5. 帮助毕业生进入工作的计划项目
(五) 利物浦大学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案例分析
1. 利物浦大学就业力的开发
2. 在课程中审核技能
3. 院系中的就业力发展
4. 总结
三、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一) 加强对提升就业力的理论研究
(二) 强化基于工作的学习
(三) 将就业力融入课程中
(四) 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2006年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 范泽瑛,谢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08)
[2]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问题探析[J]. 何军峰,黄红球. 江西教育科研. 2006(05)
[3]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 范泽瑛,谢超,高磊.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0)
[4]基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教育工作初探[J]. 王祚桥,邹小荣. 科技创业月刊. 2006(05)
[5]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J]. 包尔泉,袁朝武,张群力.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4)
[6]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从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技能视角[J]. 李洁. 管理现代化. 2006(02)
[7]自我效能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新途径[J]. 蔡明俐,张晓明.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8]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 李敏,王秋波,王军,刘普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塑造“职业人”,提升“就业力”——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 邹渝,邵云雁.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10]就业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J]. 韩玉强.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6)
硕士论文
[1]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 王颖.大连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2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