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导生制应用于高校助困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05 23:16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现已成为社会、高校关注的焦点,事关高校大局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形成。其中,学业不良的贫困生(即双困生)问题更是高校助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双困生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导生制(一种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助困工作中的设想,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主要内容如下:论文首先回顾了导生制的发展史及其理论基础,接着在梳理我国高校助困工作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高校助困工作中实施导生制的理论构想,并选取笔者实习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免费英语辅导班为实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论文主要结论是:导生制应用于高校助困工作是一项积极有益的尝试,不仅能使高校优质资源得以整合,节约教育投资、减轻教师压力,还能让导生和双困生都能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受益,有助于解决双困生问题。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扩招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1.1.2 建立大学城带来的教学需求
        1.1.3 高校双困生学习和情感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导生制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础
    2.1 导生制发展历程的回顾
        2.1.1 萌芽时期—“高徒代理制”
        2.1.2 成形阶段—“兰贝制”
        2.1.3 复兴阶段—“小先生制”
        2.1.4 发展阶段—“同辈教学”
    2.2 导生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4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5 合作学习理论
    2.3 导生制的主要优势
        2.3.1 有利于双方认知的发展
        2.3.2 有利于双方能力与情感的发展
第3章 我国高校助困工作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高校助困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
        3.1.1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内涵
        3.1.2 高校助困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
    3.2 我国高校助困工作中的双困生问题
        3.2.1 高校双困生概念
        3.2.2 高校双困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
    3.3 解决高校双困生问题途径的提出
        3.3.1 加大资助力度,确保学习条件
        3.3.2 优化育人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3.3.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3.4 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力
        3.3.5 注重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第4章 高校助困工作中,实施导生制的理论设想
    4.1 高校助困工作中,导生制实现途径构思
        4.1.1 学校方面的宏观支持
        4.1.2 学院方面的微观支持
    4.2 高校助困工作中,导生的角色定位设想
        4.2.1 思想的启蒙者
        4.2.2 学习的引导者
        4.2.3 资源的提供者
        4.2.4 经验的传递者
        4.2.5 情感的激励者
    4.3 高校助困工作中,导生制实施效果预期
        4.3.1 双困生方面
        4.3.2 导生方面
        4.3.3 学院方面
        4.3.4 学校方面
第5章 高校助困工作中,实施导生制的实例探析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案例实施呈现
        5.2.1 学校制订相关制度
        5.2.2 学院负责具体实施
    5.3 案例成效分析
        5.3.1 双困生方面
        5.3.2 导生方面
    5.4 主要结论
第6章 高校助困工作中,实施导生制的反思与建议
    6.1 反思
        6.1.1 导生制应用推广不足
        6.1.2 导生制应用的年级限制
        6.1.3 辅导班的外部交流较少
        6.1.4 双困生成绩追踪结果不理想
        6.1.5 导生工作热情减退
        6.1.6 导生性别不均衡
        6.1.7 辅导时间难以协调
    6.2 建议
        6.2.1 加大推广力度
        6.2.2 扩大受益范围
        6.2.3 加强外部交流
        6.2.4 延长辅导期限
        6.2.5 加大激励措施
        6.2.6 协调导生性别
        6.2.7 统筹辅导时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2959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59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