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珍视学生生命存在的高校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05:13
  关于生命的特征中外学者各有不同的论述。本文认为,生命是联系着、发展着的个体,它在联系中获得发展。这种联系包含整体生命的内在关联和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两个方面。生命的内在关联是指学生在体格、心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指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通过与社会、他人、自然、宇宙等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获得发展。课程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和学生与世界发生关联的通道,是学生生命全面、均衡发展的保障。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健全的生命。因此,以生命的视角观之,课程应珍视学生生命的这种联系性。但是当前高校本科课程却漠视了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因其学科化、断裂性、片面化等问题忽视了学生均衡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发展陷入了片面的危机。这种课程格局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统外部的原因。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观和联系观分析之,所有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生的生命亦是如此。整体性和关联性是其生命的根本属性。为了实现对于学生生命存在的珍视,课程要体现出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以整体、联系的课程观架构高校的课程体系。通过确立关照生命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由和意义
    研究综述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
    1.1 中国文化滋养下的生命特征解读
        1.1.1 儒家:生命凸显于“人性道德”的文化自觉
        1.1.2 道家: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
    1.2 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存在的解读
        1.2.1 知善行善的生命哲学观
        1.2.2 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观
        1.2.3 非理性:从意志→联系→整体的生命观
    1.3 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
        1.3.1 学生——生命的存在
            1.3.1.1 学生——真实的生命存在
            1.3.1.2 联系——生命存在的本质
        1.3.2 从课程做起,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
第二章 当代课程对生命的漠视与悖谬
    2.1 生命在课程中被异化: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课程剖析
        2.1.1 忽视生命内在联系的知识性课程
        2.1.2 缺乏自身内在联系的片断化课程
    2.2 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教育系统自身原因
        2.2.2 教育系统外部因素
    2.3 问题的可能后果分析
        2.3.1 对于学生个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影响
        2.3.2 消弱了民族的竞争力
        2.3.3 导致经济低迷发展
第三章 生命的回归——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理解
    3.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方法
    3.2 课程研究的整体观和联系观
        3.2.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
        3.2.2 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
        3.2.3 整体、联系的课程观
第四章 一种整体、联系课程设想的架构
    4.1 “回归本真”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纵横发展课程
        4.2.1 拓展课程深度,把握思想内涵
        4.2.2 加强学科关联:用整体性代替支离破碎与孤立
    4.3 灵活多样的教学
        4.3.1 小组讨论课:大班授课形式的补充
        4.3.2 开设新生习明纳课程
        4.3.3 团队教学
    4.4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4.4.1 课程优化的基点:人文与科学并重
        4.4.2 增加“公民教育”为公共基础课
        4.4.3 辨证的善守“大学语文”课程
    4.5 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实施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081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081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