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17:53
从新时期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素质的内涵及素质教育的研究意义,揭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阐述了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成因,提出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及标准,并指出更新原有的理工科人才素质培养的观念,着眼于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要求,探索出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的素质考评体系,并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论
1. 关于素质的一般分析
2. 素质教育的研究意义
3. 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分析
一、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1.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
(1) 思想素质方面
(2) 知识结构方面
(3) 能力结构方面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二、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之应然
1. 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要求之核心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及标准
(1) 思想政治素质
(2) 文化知识素质
(3) 科学与专业知识素质
(4) 工程能力素质
(5) 身心素质
三、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1. 建立科学的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考评体系
(1) 建立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 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3) 关于确定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原则
(4) 要素等级评估信息来源与考核办法
(5) 素质评估指标评价项目与评估方法
(6)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与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及计算目标值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1) 前提:转变思想和更新观念
(2) 关键: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
(3) 重点: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
(4) 保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定位[J]. 陈秀平,郭立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2]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J]. 刘志明. 思想教育研究. 2001(05)
[3]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 黎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03)
[4]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杜学元.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5]大学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J]. 雷晓云.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6]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J]. 宋秋蓉.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7]大学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 徐剑波.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8]新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 冯江源,周凤岗,向守平. 教育与现代化. 1999(04)
[9]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素质教育[J]. 封钰,力群,贵干. 上海高教研究. 1998(S1)
[10]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周桂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3)
本文编号:3154208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论
1. 关于素质的一般分析
2. 素质教育的研究意义
3. 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分析
一、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1.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
(1) 思想素质方面
(2) 知识结构方面
(3) 能力结构方面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二、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之应然
1. 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要求之核心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及标准
(1) 思想政治素质
(2) 文化知识素质
(3) 科学与专业知识素质
(4) 工程能力素质
(5) 身心素质
三、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1. 建立科学的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考评体系
(1) 建立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 理工科大学生素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3) 关于确定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原则
(4) 要素等级评估信息来源与考核办法
(5) 素质评估指标评价项目与评估方法
(6)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与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及计算目标值
2.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1) 前提:转变思想和更新观念
(2) 关键: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
(3) 重点: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
(4) 保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定位[J]. 陈秀平,郭立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2]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J]. 刘志明. 思想教育研究. 2001(05)
[3]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 黎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03)
[4]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杜学元.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5]大学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J]. 雷晓云.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6]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J]. 宋秋蓉.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7]大学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 徐剑波.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3)
[8]新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 冯江源,周凤岗,向守平. 教育与现代化. 1999(04)
[9]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素质教育[J]. 封钰,力群,贵干. 上海高教研究. 1998(S1)
[10]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周桂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3)
本文编号:3154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5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