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兼论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23 12:17
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接受效果,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关于接受理论的研究正在发展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认为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应顺应潮流,将接受理论引入道德教育改革,注重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接受的研究,从根本上认识到失去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也就失去了一切,以期提高道德教育的接受效果。道德教育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接受的过程中,心理总是在发生变化,以至于影响道德教育的接受效果。因此,本文从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入手,探究了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特点和层次;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过程和心理障碍;论述了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机制和接受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接受心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在道德教育接受过程中重视情感接受,通过建立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以此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效果。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 接受理论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 接受理论的提出
1、 从文学角度
2、 从传播学角度
3、 从哲学角度
4、 从伦理学角度
5、 从教育学角度
(二) 接受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是相对于道德教育施教的重要方面
2、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以受教育者接受为前提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研究
(一)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特点和层次
1、 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特征
3、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层次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过程和心理障碍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过程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障碍
(三)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和规律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规律
三、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探究
(一)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涵义
(二)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忽视情感接受心理的原因
(三)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涵义及实施策略
1、 强化情感接受的道德教育观念
2、 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
3、 培育教育者的情感人格
4、 构筑开放的道德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接受理论研究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王海平,孙其兴.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04)
[2]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3]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J]. 王敏. 理论与改革. 2001(03)
[4]论思想道德教育与接受[J]. 王荣发. 思想·理论·教育. 2001(04)
[5]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0(07)
[6]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00(02)
[7]接受理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J]. 刘先义.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02)
本文编号:3155313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 接受理论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 接受理论的提出
1、 从文学角度
2、 从传播学角度
3、 从哲学角度
4、 从伦理学角度
5、 从教育学角度
(二) 接受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是相对于道德教育施教的重要方面
2、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以受教育者接受为前提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研究
(一)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特点和层次
1、 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特征
3、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层次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过程和心理障碍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过程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障碍
(三)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和规律
1、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2、 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规律
三、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探究
(一)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涵义
(二)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忽视情感接受心理的原因
(三)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涵义及实施策略
1、 强化情感接受的道德教育观念
2、 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
3、 培育教育者的情感人格
4、 构筑开放的道德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接受理论研究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王海平,孙其兴.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04)
[2]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3]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J]. 王敏. 理论与改革. 2001(03)
[4]论思想道德教育与接受[J]. 王荣发. 思想·理论·教育. 2001(04)
[5]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0(07)
[6]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00(02)
[7]接受理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J]. 刘先义.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02)
本文编号:3155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5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