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8 14:49
  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发动机。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济宁市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和吸纳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通过研究发现,在实现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阻滞因素,济宁市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强市的地位不相称、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体制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要在借鉴国内典型地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健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等有效途径促进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的思路
一、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 相关概念
        1. 高等教育
        2. 区域
        3. 区域高等教育
        4. 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 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1. 高等教育功能论
        2. 区域发展理论
        3. 城市化理论
二、实证分析: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及阻滞因素分析
    (一)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概况
        1. 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济宁市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1.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奠基和曲折发展阶段
        2.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受挫阶段
        3.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日趋协调阶段
    (三) 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阻滞因素及原因分析
        1. 济宁市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强市的地位不相称
        2. 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3. 高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4.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三、现实选择:促进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 经验借鉴:我国典型的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归纳研究
        1. 国内几种典型的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2. 模式的借鉴
    (二) 政策选择:实现济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思考
        1. 科学规划,树立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意识
        2. 整合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3. 深化改革,完善高等教育体制
        4. 统筹兼顾,健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瞻望[J]. 薛素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2]高教多元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宁波市高校改革的经验[J]. 胡坚达.  教育发展研究. 2005(07)
[3]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J]. 孙玉华.  辽宁教育研究. 2004(05)
[4]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 吴志攀.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04)
[5]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J]. 张振助.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9)
[6]“高等教育区域化”概念辨析[J]. 吴绍芬,董泽芳.  教育与经济. 2001(02)
[7]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 董泽芳,柯佑祥.  江苏高教. 2000(05)
[8]高教发展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区域协调研究[J]. 沈百福,董泽芳.  教育与经济. 2000(02)
[9]拓展融资渠道 推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样化[J]. 陈伟.  江苏高教. 2000(02)
[10]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 崔玉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硕士论文
[1]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D]. 吴绍芬.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65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