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高校的机制与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22:47
建设和谐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高校,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而且是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建设和谐高校,就是要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人才质量,有效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由此可见,建设和谐高校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目的选择该问题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分四部分进行研究:一是阐明和谐高校的内涵,介绍了和谐高校的文化渊源、深刻内涵及建设和谐高校取得的成就;二是分析我国高校建设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表现及特征;三是探讨造成高校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四是提出了构建和谐高校的机制及途径。本课题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深入研究,找出造成高校不和谐的真正的原因,提出角度新、实用性强、全面系统的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机制及途径,为推进和谐高校的建设提供参考,为有关部门和高校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2 和谐高校的界定及建设成就
2.1 和谐高校的界定
2.1.1 和谐的文化渊源
2.1.2 和谐高校的内涵
2.1.3 和谐高校的基本特征
2.1.4 构建和谐高校的目标
2.2 构建和谐高校的成就
3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3.1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3.1.1 学生培养与就业需求矛盾扩大
3.1.2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3.1.3 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冲突
3.1.4 校区之间出现不协调
3.1.5 群体之间存在不和谐
3.1.6 高校建设与国际发展差距明显
3.2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特征
3.2.1 不和谐的利益性
3.2.2 不和谐的复杂性
3.2.3 不和谐的群体性
3.2.4 不和谐的持久性
4 高校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体制过度行政化
4.2 高校发展的功利化
4.3 高校主体认知错位
4.3.1 教职群体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4.3.2 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矛盾
4.4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4.5 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经验”
5 构建和谐高校的机制
5.1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5.2 建立市场适度调节的机制
5.3 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
5.4 建立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机制
5.5 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内部管理机制
5.6 建立高校内部管理主体的监督机制
5.7 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校创新评价机制
5.8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5.9 完善高校扶弱资助机制
6 构建和谐高校的途径
6.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高校建设
6.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高校发展定位
6.1.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高校发展思路
6.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6.2.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原则
6.2.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6.3 构建和谐高校的国际途径
6.3.1 构建和谐高校要面向世界
6.3.2 构建和谐高校须保持本土特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J]. 李修志.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5)
[2]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 周济. 中国高等教育. 2007(05)
[3]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 柯昌英.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6(03)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 陆飞霜.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0)
[5]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谐性分析[J]. 柯昌英,孙细明,汪晓明,李先江.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5)
[6]端正大学生“我观”构建和谐校园[J]. 苏庆华.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7]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J]. 王滨.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7)
[8]构建和谐校园与加强思想沟通[J]. 赵蕾.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9]国有银行改革,周小川的第二战场[J]. 陈茜. 董事会. 2006(03)
[10]论大学组织的知识性与科层性[J]. 陈想平. 高教探索. 2006(02)
本文编号:3291577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2 和谐高校的界定及建设成就
2.1 和谐高校的界定
2.1.1 和谐的文化渊源
2.1.2 和谐高校的内涵
2.1.3 和谐高校的基本特征
2.1.4 构建和谐高校的目标
2.2 构建和谐高校的成就
3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3.1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3.1.1 学生培养与就业需求矛盾扩大
3.1.2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3.1.3 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冲突
3.1.4 校区之间出现不协调
3.1.5 群体之间存在不和谐
3.1.6 高校建设与国际发展差距明显
3.2 高校不和谐的主要特征
3.2.1 不和谐的利益性
3.2.2 不和谐的复杂性
3.2.3 不和谐的群体性
3.2.4 不和谐的持久性
4 高校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体制过度行政化
4.2 高校发展的功利化
4.3 高校主体认知错位
4.3.1 教职群体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4.3.2 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矛盾
4.4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4.5 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经验”
5 构建和谐高校的机制
5.1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5.2 建立市场适度调节的机制
5.3 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
5.4 建立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机制
5.5 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内部管理机制
5.6 建立高校内部管理主体的监督机制
5.7 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校创新评价机制
5.8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5.9 完善高校扶弱资助机制
6 构建和谐高校的途径
6.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高校建设
6.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高校发展定位
6.1.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高校发展思路
6.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6.2.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原则
6.2.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6.3 构建和谐高校的国际途径
6.3.1 构建和谐高校要面向世界
6.3.2 构建和谐高校须保持本土特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J]. 李修志.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5)
[2]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 周济. 中国高等教育. 2007(05)
[3]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 柯昌英.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6(03)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 陆飞霜.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0)
[5]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谐性分析[J]. 柯昌英,孙细明,汪晓明,李先江.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5)
[6]端正大学生“我观”构建和谐校园[J]. 苏庆华.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7]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J]. 王滨.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7)
[8]构建和谐校园与加强思想沟通[J]. 赵蕾.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9]国有银行改革,周小川的第二战场[J]. 陈茜. 董事会. 2006(03)
[10]论大学组织的知识性与科层性[J]. 陈想平. 高教探索. 2006(02)
本文编号:3291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29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