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针对声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6-30 17:24

  本文关键词:针对声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基础学科,所面对的是囊括了不同音乐专业的所有音乐类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音乐技能的需求不同,授课目的必然不同。目前国内视唱练耳课程大纲内容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对专业进行划分,同时,针对不同授课目的不同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较少。文章以声乐专业为教学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声乐专业在审美、心理、专业特性等不同方面的分析,结合教材文献分析、训练方式和手段的探究,同时与笔者在声乐专业教学中的经验相结合,总结出更加适合于声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声乐 视唱练耳 教学 训练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J613.1
【目录】:
  • 文章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 声乐专业概述9-15
  • 第一节 中国声乐概述9-11
  • (一)中国声乐起源9
  • (二)中国声乐发展9-11
  • 第二节 西方声乐概述11-13
  • (一)西方声乐的起源11-12
  • (二)西方声乐的发展12-13
  • 第三节 声乐专业的审美趋向13-15
  • (一)民族唱法13-14
  • (二)美声唱法14
  • (三)流行唱法14-15
  • 第二章 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课现状15-20
  • 第一节 视唱练耳课程设置15-18
  • (一)学制15
  • (二)教学大纲15-18
  • (三)教材18
  • 第二节 声乐专业课程设置18-20
  • (一)学制及教学大纲18-19
  • (二)教材19
  • (三)意义19-20
  • 第三章 针对声乐专业的听写训练20-35
  • 第一节 声乐专业的听觉特征20-22
  • (一)首调听觉为主20-21
  • (二)旋律感较强21
  • (三)和声意识较弱21
  • (四)小结21-22
  • 第二节 旋律听写训练的理论基础22-23
  • (一)规范的记谱技能22
  • (二)音乐记忆能力22-23
  • (三)音乐思维能力23
  • 第三节 针对声乐专业旋律听写训练的内容23-33
  • (一)准备工作23-24
  • (二)单声部旋律听写24-29
  • (三)多声部旋律听写29-33
  • 第四节 声乐专业旋律听写训练的意义33-35
  • 第四章 针对声乐专业的视唱训练35-51
  • 第一节 视唱的教学模式35-37
  • (一)视唱的基本能力要求35-36
  • (二)视唱的形式36-37
  • 第二节 视唱的意义37-38
  • (一)音准37
  • (二)节奏37-38
  • (三)调式感38
  • 第三节 单声部视唱的训练38-43
  • (一)素材的选择38-41
  • (二)训练方法41-43
  • 第四节 多声部视唱的训练43-51
  • (一)素材的选择43-48
  • (二)训练方法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丽;谈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读谱训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文君;;论节奏听觉的训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1期

3 张海燕;视唱练耳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及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谭雄,普敏;节拍听辨中的几个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胡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认知心理初探[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范建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技能训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李金华;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冯芸;音乐才能与视唱练耳训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舒琛珍;节奏命名[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孙家国;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建构[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针对声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2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02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