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8:13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受教育者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从美学的角度,运用美学理论来研究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当然笔者再此并不是为了贴上美学的标签,也不是照搬美学的术语,其意义在于用审美艺术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审美艺术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品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第一,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大学美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美与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及其功能,认为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同一性和相互作用性关系,并对我国大学审美教育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 第二,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选取了重点院校、普通的一本院校、二本院校,面向校内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了我国大学审美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缺乏体系、师资力量明显匮乏、教学方法简单乏味、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校园环境有待改善等。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主体地位认识模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理论研究尚不充分。 第三,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媒介、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有人本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模式主体的创新、模式客体的创新、模式媒介的创新、美育的运行机制创新等,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评价创新包括评价指标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动态化、评价体系的常态化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 审美教育 创新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1.1 研究目的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研究10-11
- 1.2.2 国内研究11-12
- 1.3 理论依据12-13
- 1.3.1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12
- 1.3.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2-13
- 1.3.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5 创新点14
- 第二章 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概述14-21
- 2.1 美与审美教育的内涵14-15
- 2.1.1 关于美的内涵的争论14-15
- 2.1.2 美的定义15
- 2.1.3 审美的含义15
- 2.2 审美教育及其功能15-18
- 2.2.1 审美教育的含义15-16
- 2.2.2 审美教育的功能16-17
- 2.2.3 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17-18
- 2.3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8-19
- 2.3.1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关系18
- 2.3.2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关系18-19
- 2.3.3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性关系19
- 2.4 我国大学审美教育发展过程19-21
- 2.4.1 1912年至1949年19-20
- 2.4.2 1949年至1966年20
- 2.4.3 1966年至1976年20
- 2.4.4 1978 年至今20-21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21-30
- 3.1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分析21-27
- 3.1.1 教育理念现状22-23
- 3.1.2 课程设置现状23-24
- 3.1.3 教学资源现状24-25
- 3.1.4 教学方法现状25-26
- 3.1.5 教学效果现状26-27
- 3.2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27-28
- 3.2.1 课程设置缺乏体系27
- 3.2.2 师资力量明显匮乏27
- 3.2.3 教学方法简单乏味27-28
- 3.2.4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28
- 3.2.5 校园环境有待改善28
- 3.3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28-30
- 3.3.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28-29
- 3.3.2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29
- 3.3.3 主体地位认识模糊29-30
- 3.3.4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30
- 3.3.5 理论研究尚不充分30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30-39
- 4.1 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30-33
- 4.1.1 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主体30-31
- 4.1.2 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客体31-32
- 4.1.3 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媒介32
- 4.1.4 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32-33
- 4.2 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33-34
- 4.2.1 审美教育理念的人本性原则33
- 4.2.2 审美教育场所的广泛性原则33
- 4.2.3 审美教育过程的渐进性原则33-34
- 4.2.4 审美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原则34
- 4.2.5 审美教育效果的关联性原则34
- 4.3 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34-38
- 4.3.1 模式主体的创新34-36
- 4.3.2 模式客体的创新36-37
- 4.3.3 模式媒介的创新37-38
- 4.3.4 运行机制的创新38
- 4.4 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评价模式38-39
- 4.4.1 评价指标的科学化38
- 4.4.2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38-39
- 4.4.3 评价体系的动态化39
- 4.4.4 评价体系的常态化39
- 第五章 结论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蔡春,邱德雄;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3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刁生富;美育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万芬;试论美育学习评价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严玲红;;论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7 张跃民;;试论我国高校美育的弱化与强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9期
8 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593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9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