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高校学生社团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高校学生社团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能力 建设路径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能力是社团适应多变的教育与文化环境,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高校学生社团能力具备跨学科性、多元开放性、动态发展性和竞争合作性四大特征,同时受到发展需求、资源配置、管理机制与外部环境四大因素的影响,但在高校学生社团日常运行中,存在治理主体缺位、专业意识不强、社企互动缺失、多元融资不力、缺乏淘汰机制、竞合能力较弱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能力的建设,可以从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章程,提升高校学生社团融资水平,推行高校学生社团评估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关键词】: 动态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能力 建设路径
【基金】: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依托高校学生社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2014102)
【分类号】:G645.5
【正文快照】: 2014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发言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校园文化在培养高等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1],是反映学生思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艳华;;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年12期
2 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3 田建伟;;高校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4 张澍;曾灿;;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6期
5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10期
6 蒋娇龙;;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1期
7 沈晖;;高校学生社团公益——互益分类方法及管理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09期
8 周小骥;侯盛炜;秦晶;;高校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茜;袁菁芸;;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探析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2期
2 王宏芙;;动态能力视角下高职学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家;2012年01期
3 韦倩文;;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战略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02期
4 唐平涛;曲晶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01期
5 赵永娟;杨晓东;;基于中北大学为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调研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7期
6 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01期
7 刘建生;代刃;;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黄祥源;;高职学院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刍议[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9 董丙剑;张正宏;邹红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年02期
10 毕德春;;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动态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成城;供应链动态能力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辛晴;知识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波;孵化网络对入孵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德富;我国中小企业利基战略、调节因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葛遵峰;战略领导行为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春明;基于超动态能力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卢智健;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冯军政;环境动荡性、动态能力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孟晓斌;国际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国际成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米坤生;高等学校社团外部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瑞岩;互联网企业动态能力模型构建及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潘兴达;基于知识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王馨昱;石油集团公司动态竞争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沈月华;集群核心企业动态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慕慧娟;企业动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小花;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谦;本科生课外学习融入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高艳;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发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对武汉地区四所部属高校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吴丹;李任;;大学生“过度社会化”问题探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马一平;;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弊端及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5 黄雪英;;和谐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以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社团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钱璇;马素伟;;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3期
7 黄家庆;;论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与发展[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朱忠祥;孙家文;;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陈文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1期
10 王瑛;谭宜忠;;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云海;;系统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6期
2 刘丹;;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3 朱广荣;孙迎辉;;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创新机制[J];兰州学刊;2008年S1期
4 曾昭晖;;试论高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杨晓玲;文志娟;;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6 金丽;;高校学生社团的理论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罗凯;吴友拴;;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6期
8 胡松法;祝秀香;;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性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胡波;;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2009年06期
10 席钰萍;;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述评[J];经营管理者;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如娟;;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2 刘金扬;刘科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研究与思考[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如娟;;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积极拓展高校德育途径[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梅;高校学生社团:为学生走向社会架起桥梁[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2 刘阳 蔡缨;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初探[N];贵州政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赵秀红;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关晶 张聪;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刍议[N];吉林日报;2011年
5 熊飞;我省“优秀学生社团”受表彰[N];河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罗琦 本报实习生 覃丽丹;绽放校园的青春活力[N];广西日报;2013年
7 赵宏强 王敬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记者 熊飞;志愿服务类社团异军突起[N];河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曹曦;新生如何找准“我的团”[N];中国教育报;2013年
10 李维;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减排[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继冬;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动力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轶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张芝雄;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忠诚;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培养建设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震;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益凤;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阳大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姚勇;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承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刘兴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5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9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