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流弊与改良
发布时间:2017-07-31 02:24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流弊与改良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 发展历程 问题与原因 优化建议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逐步开展,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学术研究氛围空前活跃,学术成就硕果累累,,为增强我国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学发展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进入信息科技化时代,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人才素质是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传播知识、创新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这些功能需要通过探索真理、追求真知来实现。学术活动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知的途径,学术评价作为学术活动中的一环,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鉴定,还影响着学术活动的研究秩序,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学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对大学、学术评价、学术评价制度作出概念界定,分析了学术评价制度的价值。通过明确相关概念,梳理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确定了研究重点,为进行论文的写作做了必要铺垫。 第二部分,考察了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介绍了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论文以历史发展的标志性时段为切割点,分析了各个时段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状况及特点,探索了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整体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学术评价理念错位、评价方式过度量化、评价规则不当、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失范问题凸显;论文从政策法规、社会认知、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四大方面追溯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一进行了相关阐述。 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建议,这是论文的重点。在前面研究基础之上,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完善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学术评价制度 发展历程 问题与原因 优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一、研究动因及意义9-10
- (一)研究动因9
- (二)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 (一)国外研究综述10-12
- (二)国内研究综述12-16
- (三)简评研究现状16-17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17-19
- (一)研究思路17-18
- (二)研究方法18-19
- 第一章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述19-24
- 一、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内涵19-21
- (一)界定“大学”19
- (二)解释“学术评价”19-20
- (三)解析“学术评价制度”20-21
- 二、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价值21-24
- (一)约束价值21-22
- (二)激励价值22-23
- (三)导向价值23-24
- 第二章 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24-32
- 一、建国以前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4-26
- (一)清末时期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4-25
- (二)民国时期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5-26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6-28
- (一)建国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6-28
- (二)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8
- 三、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8-32
- (一)改革开放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28-30
- (二)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况30-32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问题审视及成因分析32-43
- 一、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问题审视32-38
- (一)背离学术本位精神32-34
- (二)学术评价方式过度量化评价34-35
- (三)学术评价规则渐行脱离学术标准35-36
- (四)学术评价的监督机制不健全36-37
- (五)学术失范问题凸显37-38
- 二、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38-43
- (一)政策法规因素38-39
- (二)社会认知因素39-40
- (三)传统文化因素40-41
- (四)市场经济因素41-43
- 第四章 优化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建议43-51
- 一、确立学术本位理念,坚持正确的学术价值取向43-44
- 二、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完善学术评价机制44-45
- 三、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改进学术评价方式45-46
- 四、坚持科学的学术标准,遵循学术评价规则46-47
- 五、完善学术评价制约机制,发挥监督职能47-48
- 六、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保证评价的公正性48-49
- 七、重视学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49-51
- 结语51-52
- 注释52-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参与研究的课题59-60
- 致谢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颜;;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5年01期
本文编号:597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97096.html